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所謂“勇者無懼”!一個人,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蘇軾年輕時“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在神宗、哲宗兩朝黨爭中幾經起落,一生陷於無邊的災難之中。蘇軾對待歷時三十年的災難,總的態度是“隨緣自適”,但各個時期又有不同。

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剛開始的時候,他赴密州途中說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詞)的話,那時還有還朝的願望。烏臺詩案中他自料必死無疑,誰知未死。而貶去黃州,恍如隔世;經過這一次打擊,“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在黃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覺“不可勝悔”,“今雖改之,後必復作”,不如“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這是他度過一切災難的精神力量。他臨死時對兒子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人們敬仰他、紀念他,一個原因是他的詩、詞、文、書、畫五藝俱絕,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腸,一種開闊曠達的襟懷。

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宋代:蘇軾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作者寫這首詩時,來到黃州已兩年了,烏臺詩案的駭浪已成往事,詩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卻無法擺脫。《初到黃州》就自找樂趣:“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後又自尋精神寄託,手抄《金剛經》,又築南堂,開墾東坡;得郡守徐猷庇護,訪遊近地,與漁樵相處。至黃州後續有新交,詩酒唱和。詩題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黃州朝夕相處的潘丙、郭遘。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去岐亭訪陳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過一首七律。一年過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詩人心境盪漾。

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起句是據前一年所感的設想。春天的東風還不肯吹進東面的城門,我和你們二人已經騎著馬出城去尋找去年我們遊玩過的村落了。接下去不寫尋春所獲,卻宕開一筆,忽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來去都會有音信痕跡可尋。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場大夢一樣,連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紀昀評價說:“三、四(句)深警。”人如侯鳥,有感於外界資訊而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此從不懈怠,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人之如候鳥,正在於此,只不過人間的資訊比自然季侯要複雜得多;但同樣,人因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究其根源,是由於他遭受過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又正在貶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戀和煩惱,都強自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以解脫失意中難以消除的痛苦。紀昀評所謂“深警”,說的就是此意。

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讓我們去江城邊上的酒館,喝上三杯酒家自釀的好酒吧。這裡的民風淳樸,鄉間的老人會用飽經滄桑的臉孔上溫暖的笑容來歡迎你的。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為樂,甚至要以此為歸宿了。前一年訪故友陳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湧上心頭;這一年出郊尋春,又有潘丙、郭遘為伴,酒醺顏面。山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所以,詩的最後說:“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蘇軾在這裡借指老朋友們為他的復出奔走。最後兩句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裡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遊,你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為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讀了這首詩,才會發現蘇軾的可愛與可敬,內心強大才是真強大

蘇軾一生一直如此,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和超然的自信,無論何時,當我們擁有一種超然的自信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就變得強大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