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勤學有三個階段,很多人一開始敗了!謝付亮講《論語》

人生勤學有三個階段,很多人一開始敗了!謝付亮講《論語》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謝付亮簡解

提到《論語》,很多人都會想起這句話,看起來比較容易理解,大意是,孔子說:“學了,又時時練習和溫習,不是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惱怒,這不就是君子嗎?”

但是,“容易理解”,並不等於“深刻理解”,更不等於“全都理解”。我們都知道,古代出一本書,要比現在困難很多很多,《論語》作為經典之中的經典,流傳了2000多年,編者將這三句話放到開篇第一章,不大可能如此簡單,想必是有其深意。

我們先基於字詞來理解這一章。

其一,子。在古代,“子”是對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的“子曰”之“子”,特指“孔子”。

其二,“學”和“習”。學,《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是“覺悟也”,即,從迷惑到明白,從模糊到認清。張居正對“學”的解釋則是“仿效”。

我們結合起來理解,做事做學問,哪怕是學生做題,也都要從仿效開始,即,根據他人的說法或做法,自己盡力去感知,去理解。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能夠感知到的,能夠理解到的,自然是“淺層次的”,相當於“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樣的“學”,又近似於“理論上的學”,必然要結合關鍵的一步,就是“習”。

那麼,什麼是“習”呢?解釋之前,有必要簡單瞭解“習”的繁體字寫法,上面一個羽毛的“羽”,下面一個“白”,即“習”。《說文解字》對“習”字的解釋為“數飛也”,也就是一次次飛翔。《古代漢語字典》則解釋,甲骨文“

”是會意字,由“羽”和“日”組成,表示鳥兒在日光下飛翔,本義為小鳥反覆練習飛翔。

顯然,習,主要應該理解為“練習”、“訓練”、“實踐”,而不是現代人口頭上常說的“複習”。當然,若是如楊逢彬分析,孔子教給學生的,就是禮、樂、射、御等操作性很強的技能,弟子學了以後,要反覆練習,簡而言之就成了“複習”,這樣的理解自然是正確的,我們要注意體會。

綜合二者的解釋可知,鳥兒要具備飛翔的本領,既要仿效其“父母”,又要持續不斷地訓練。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還是要反覆練習,反覆試錯,反覆調整,才能解決問題。

我們今天學《論語》,也是類似的過程,先是“理論學習”,認真誦讀,心中念想著聖賢言行,反覆提醒自己要仿效聖賢,然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或工作中,一點點地照著做,一點點地“活出來”,而不僅僅是我讀過《論語》了,我背過《論語》了,或者,我知道很多孔子的話,都很有道理。倘若只是讀過、背過或知道幾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學習。

其三,時。據錢遜解釋,“時”有兩種含義,一是“在一定的時候”,比如,古人六歲開始學認字,七八歲學習日常的簡單禮節,二是“時常”。我認為,在第一種的解釋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說明,“時”有“因時”之意,即,練習、實踐的具體內容或方法,不能死板,要因時而異,與時俱進。

其四,“說”和“樂”。說,同“悅”,愉悅、喜悅、高興,側重於內心含蓄的感受;樂,快樂,側重於外露的感受。錢遜註解《論語》,引用了這九個字:“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其五,朋,朋友,志同道合之人。實際上,在古代,朋友二字含義並不相同。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對其有這樣的註釋:“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相說之盛,莫過於此也。”可見,“朋”類似現在常說的“同學”,“友”類似現在所說的“夢想一致的人”。

其六,“知”和“慍”。知,理解、懂得;慍,讀作“運”,意思是怨恨、惱怒。

其七,君子,本來是指政治權貴,漸漸“道德化”,用來代指有道德修養的人。據楊逢彬分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是指“有德者”,有時是“有位者”,這裡是指前者。

那麼,這一章到底有怎樣的深意呢?

《日講》稱之為:“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勤學之意。”

錢穆認為:“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綜合二者,這一章是孔子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學習要經歷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問題和重點,教育我們要勤奮學習,並且明確指出了三個階段的“注意事項”。

第一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儒家之學,首先是學做人。“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要時時去練習,付諸實踐,否則,慢慢就淡忘了,或者說,如果只是左耳進右耳出,與行為沒有絲毫關係,這樣的學,最終一定是白學。究其本質而言,孔子是在要求我們理論和實踐要統一,若是加以延伸,就是要追求“知行合一”。

以此標準來看我們的學習和教育,會有怎樣的體會?

例如,要誠信,不能撒謊,那麼,多少人做到了?或者說,做到了幾層?再如,不能見利忘義,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對於經典,我們在學習時要不斷自省,多看看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究竟有哪些是要改進的,否則,學再多的經典也沒用!

當然,不僅僅是經典的學習,日常的讀書、聽課,都要在學了之後努力去做,去在天天可見的生活和工作中“行出來”“活出來”,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如此,都要一邊“學”一邊“習”,在實踐中反思、鞏固並創新,而不能侷限於理論。

第二層,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堅持學了,堅持實踐了,就會慢慢地產生一些效果,比如,漸漸地為人所知,名聲在外,就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與自己溝通、交流,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當然是一件快樂的事。

拿孔子來說,在他十五歲時立志學禮,到十七歲時,好禮之名就已傳開,孟僖子知道後,則讓其子孟懿子去孔子那兒學習禮節。

人生,大多是這樣的成長過程,自己先持續不斷地練好內功,順其自然地展示出來,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別人,或直接傳授給別人,都是好事,值得慶賀,也值得歡喜。

第三層,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經歷了“學而時習之”,經歷了“有朋自遠方來”,一個人或許是學有所成了,也可能是小有成就了,但未必就能人人都能瞭解自己,怎麼辦呢?孔老師在這句話中給出瞭解決之道:“人不知而不慍。”

是啊,別人不瞭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本事多大,多牛掰,自己根本沒必要生氣!事實也應該如此,天下的人那麼多,有本事的也不計其數,別人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誰說別人一定要了解你呢?

這是常識!我們自己要反覆提醒自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自身素質提升了就好,沒必要想著讓別人知道自己牛掰。花香蝶自來,重點是讓自己“足夠香”,其它的一切,都要是順帶的結果。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我,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一句話,我們審視自己、要求自己,不要老想著去要求別人來理解自己。否則,搞得自己天天就像林妹妹,悽悽慘慘慼戚,人生又能如何?當然了,這樣說不是否定林妹妹,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林妹妹這個角色。

若要再問問,人家不瞭解自己,除了不生氣之外,有沒有別的方法了呢?

當然是有的!

那就立即果斷地,返回到第一個階段,一如既往地堅持“學而時習之”,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同時要注意,學習要不斷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不能老是呆在安樂窩裡走不出來,否則,一味追求舒適的學習,或安於舒適的學習,極大可能是無效的。

所以,千言萬語,歸根結底,“學而時習之”,必須要因時而學、與時俱進!如此堅持,“懷才不遇”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如何與時俱進,後面的解讀中,我們再細談,這裡暫不贅述。

倘若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真的是“懷才不遇”了,那就安於天命,告訴自己“古之學者為己”,自己有真才實學、過得幸福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