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解剖: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內容。

眼球壁:由外向內依次為鞏膜、脈絡膜、視網膜。前部為角膜、虹膜、睫狀體。

眼球內容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視網膜(retina)居於眼球壁的內層,是一層透明的薄膜

大體分層

色素上皮層

視網膜感覺層

兩層間在病理情況下可分開,稱為視網膜脫離

視網膜功能

視錐細胞(感受強光、色彩)

視杆細胞(感受弱光)

視神經節細胞等

概述:

有遺傳性(40﹪)一部分有家族史,一部分為合子形成過程中突變所致

非遺傳性(60﹪)為體細胞突變所致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RB)位於13號染色體1區4帶,是一種抗癌基因

流行病學表現:

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絕大多數三歲以內發病RB是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眶內惡性腫瘤

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罕見

無種族和性別差異

單側發病為多,雙側發病約30-40﹪

病理:

肉眼觀腫瘤為灰白色或黃色的結節狀腫物,切面有明顯的出血及壞死,並可見鈣化點

鏡下見腫瘤由小圓形細胞構成,常只見核而胞漿不明顯。核圓形、深染、核分裂像多見。有的瘤細胞停圍繞一空腔作放射狀排列,形成菊形團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白瞳症”,眼底見灰白色或黃白色半球形腫物。

青光眼;(腫瘤導致前房角阻塞,眼壓升高)

眼球增大、突出。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影像學分期:

眼球內期:表現為腫瘤侷限於眼球內。

青光眼期:侷限於眼球內同時伴眼球增大。

眶內期:腫瘤穿破鞏膜形成框內腫瘤或侵犯視神經。(侷限於眶內)

眶外期:病變已蔓延至眼眶外、沿著視神經侵犯顱內,或已有轉移。

影像學表現:

CT表現:(RB首選CT檢查)

眼球玻璃體內後部腫塊樣高密度影,瘤內可見斑點、斑片或者團塊狀鈣化,文獻報道鈣化發生率90﹪以上。(這種鈣化是因為瘤體血供不足導致部分組織壞死,產生鈣化複合體);

CT值通常大於100Hu以上,增強可見未鈣化瘤體不同程度強化;

內生性RB常表現為眼球內腫物影,無視網膜剝離。外生型RB往往合併視網膜剝離;

腫瘤侵及視神經時,視神經增粗;腫塊較大時向前侵犯,晶狀體移位、破壞、消失,並侵犯前房;顱內侵犯主要表現為腦室、腦池等處腫塊;

轉移一般不常見,多循血路轉移至骨、肝、肺、腎等處。淋巴道轉移只在眼眶軟組織被累及時才發生,多轉移到耳前及頸淋巴結

病例1 1歲女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病例22歲男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MRI表現:

T1WI呈低或中等訊號,T2WI呈中等或高訊號,增強後顯著強化

鈣化較多時,病灶內可見長T1、短T2訊號;

MRI能清晰顯示視神經及顱內受侵犯情況。並可早期顯示視神經浸潤,表現為視神經增粗,增強顯示明顯強化

6歲男性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7個月大男嬰,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

(T=視網膜母細胞瘤,F=視網膜下液,V=玻璃體,L=晶狀體,O=視神經,c =脈絡膜,R=視網膜)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鑑別診斷:

眼球腫瘤

脈絡膜黑色素瘤

脈絡膜血管瘤

滲出性視網膜炎(Coats病)

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PHPV)

脈絡膜黑色素瘤

多單側發病,眼底檢查視網膜呈棕黑色表現

中年多見,男多於女

MRI上病變呈短T1短T2訊號影。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

多發於嬰幼兒

晶狀體與視乳頭相連區域蘑菇樣、高腳杯樣異常訊號,多呈等或低訊號,增強明顯強化。

玻璃體內可見積液或液液平面

CT上無鈣化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滲出性視網膜炎

多發於6-8歲男童

眼球內無腫塊

視網膜下積液

2歲男孩,斜視、紅眼。眼底檢查

發現

視網膜脫離和晶狀體後白色腫塊。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白瞳症”:視網膜母細胞瘤(RB)影像學表現

小結:

嬰幼兒,多<3歲

白瞳症

眼球內腫物伴鈣化

但要與好發於嬰幼兒的PHPV和Coats病鑑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