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點選觀看《聽見她說》片段

家暴

,真的已經受到遏制了嗎?

作者 / 鈴鐺

責編 / 清涼油

十點影片原創

今天是婦女節,祝每個女性都能擁有愛和自由,活出屬於自己的風采。

大概是因為節日的臨近,這幾天保護女性權益的呼籲特別響亮。

恰好3月初也是反家暴法實施的第五週年,經過了幾年的時間,這相關法規的落實似乎並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想和大家聊聊關於家暴的話題。

臺灣反家暴紀錄片《最遙遠的愛》中,一位受暴女性曾這樣說:“如果過去我擁有像現在一樣的力量,我所承受的暴力不會拖延到現在。”

是啊,對於被家暴的女性而言,

看見“淤青”並不困難,困難的是離開。

關於家暴,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新聞出現——

陝西漢中市南鄭區人民法院,簽署了今年第一份“民保令”,用以保護在

離婚

冷靜期內遭丈夫洪某毒打的劉女士。

江蘇無錫的王女士也在兩根肋骨被丈夫打斷之後,獲得了法院簽發的檔案。

離婚冷靜期不琢磨著好好表現,挽回一下婚姻,竟然毒打妻子。

作為丈夫,又何至於將朝夕相處的妻子打到肋骨斷裂?

家暴者總是在騷動,因為他們有恃無恐。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知乎上有一份來自律師事務所的資料顯示:

過去一年,全國257個涉家暴離婚判決書抽樣中,只有1份判決書中引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只有8%的家庭暴力得到認定,其餘案件則被認定為毆打、互毆、恐嚇威脅。

只有1人的離婚損害賠償得到全部支援。

66%的判決書裡,對原告提出的家庭暴力情況沒做任何迴應。

可以看出,“反家暴法”實施已滿五週年了,中國家庭的家暴現狀依舊不容樂觀。

家暴之所以如跗骨之蛆般難以根除,原因很多,除了受害者難以決斷、取證意識淡薄、家醜不可外揚的陳舊觀念等問題,還有普通民眾對此的不以為意。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美妝博主宇芽的前男友沱沱,能寫能畫,熱心公益,看著面慈心善。但一旦面對親密愛人,便自動切入到了“暴力情境”,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令人髮指。

家庭暴力,明明是違法甚至犯罪之事,就因為冠以“家庭”之名,連警察在處理時,都倍覺棘手。

外人大多覺得這是家務事,就算有心幫忙,也怕摻和進去之後,萬一夫妻倆“床頭吵架床尾和”,自己就成了裡外不是人。

還有很多人,將“蕩婦羞辱”強加於受害者身上,認為“蒼蠅不叮無縫蛋”,遭遇家暴的人,自己身上一定原因。

家暴,分明醜惡無比,卻因為這些固有的社會觀念,而變成了房間裡的大象。

太多受害人明明生活在鬧市之中,卻只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淪為孤島。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對於被家暴的女性,我們最常見的疑問是,她為什麼不離開?

按美國家暴熱線的統計,

一個受虐者平均要經過7次的努力嘗試離開,才能真正離開一個

施暴

者。

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35次。

詩人餘秀華的經歷,或許會提供一個窺見答案的縫隙。

無論多少次面對鏡頭,談起離婚這件事,餘秀華的情緒都一樣激動。

她微微昂起頭,聲音比平常高出半個音調:“無論是20歲、30歲、40歲,甚至到了60歲,如果我還活著,就一定要解決。”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餘秀華腦癱,她的父母為了她將來有人照顧,給她招了一個上門女婿。

男人比餘秀華大12歲,窮,但頭腦四肢健全。在外人看來,餘秀華的餘生算是有了依靠。

只有她自己知道,接下來這20年,自己忍受了多少精神和肉體的摧殘——譏諷、謾罵、家暴,逃無可逃。

可是在村裡人看來,一個身體殘疾的女人,要靠男人養活,男人對她粗魯些很正常,沒什麼可矯情的。

在餘秀華的母親眼中,女兒能找到健全的男人,就已經是燒了高香,還挑什麼呢!

一無所有、完全沒有外力支撐的餘秀華,知道自己如果執意離婚,將立刻落入無法生存的境地。

餘秀華咬牙忍了20年。直到她的詩《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夜爆紅,為她帶來了一筆“鉅款”。

拿到錢,餘秀華做的第一件事,是給了丈夫15萬,終於換來一張離婚證。

可是,假如她毫無才華,從未因一首詩而為人所知,她的結局會是怎樣?

勢必與無數無力掙扎的底層女性一樣,困於結冰的婚姻,如同一尾窒息而死的魚,且遍體鱗傷。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比起性格剛烈的餘秀華,更多長期處於暴力之下的人,就像試驗中頻繁遭受電擊的猴子一樣,選擇放棄抵抗,用麻木來消解痛苦,即專家常說的“習得性無助”。

她們不再相信,自己的反抗會帶來任何好處。有些人,至死都不曾向外吐露自己慘痛的遭遇。

她們的人生,像捂緊了蓋子的瓶子,裡面已經爛透了,外面卻聞不到一絲腐味兒。

為什麼不離開?

因為,離開,只有一個理由,就是逃脫家暴;留下,卻有千百個理由。

有的女性,對往日深情念念不忘,對所謂愛人仍抱有一絲幻想,不捨離開;

有的女性,將全部精力投入家庭,長年做全職主婦,沒有經濟能力,不能離開;

有的女性,雖然離開的意願很堅決,卻因為施暴者以父母或孩子的生命威逼恐嚇,不敢離開;

有的女性,想要用終身的默默隱忍,為孩子換一個“完整”的家庭,不忍離開。

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在縱覽整個事件的輪廓後,焦點往往停留在上帝視角:她本可以做對某件事,她本可以不犯那樣的錯誤,如果她怎麼做就能避免悲劇發生……

我們唯獨忽略了一件事,我們誰都不是上帝。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餘秀華們,因為健康、經濟、親子等問題的束縛,加上無人支援,難以斬斷與家暴丈夫的關聯,這種純粹而強烈的痛苦,往往容易獲得世人的共鳴與同情。

就如格桑花般燦爛的拉姆,美麗、貧窮、純真、樂觀,從未放棄呼救,卻被家暴男活活燒死。一把火,在媒體的不斷髮酵中,愈燒愈烈,燒得每個人都痛徹心扉。

而一個月前引起全網矚目的馬金瑜事件,輿論卻分化向了兩個極端。

馬金瑜在自述裡寫道:

丈夫猛擊她的頭,坐在身上扇耳光,有時打到小便失禁。

爭吵中掐住她的脖子,一直掐到她完全失去意識。

在她懷孕時,也毫不顧惜胎兒,一腳踹向她的肚子。

馬金瑜記者出身,筆下種種家暴場景無比真實而恐怖,細節中透露出濃重的情緒,壓得人透不過氣。

一段段細緻而條理分明的陳述,換得的不是共情,而是使人們漸生疑惑。描摹越逼真,人們對這件事的疑問就越深:

這樣的女人,怎麼可能逃不脫一個半文盲的掌控?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馬金瑜的履歷太漂亮了,大學畢業後進入一線城市知名媒體,獲過多項新聞大獎,還在國外通訊社工作多年。即便遠嫁藏區,她也是家裡主持生意的那個人。

可是她的陳述中,充斥著太多與“知識女性”身份無法對號入座的地方:

這麼多年承受家暴,卻接連生了三個孩子;

好幾次有機會逃出去,又莫名其妙地選擇自己回去;

明明有朋友願意幫忙,卻始終將自己置身地獄;

當她歷盡坎坷回到城市,竟然在演講中向女大學生鼓吹為愛獻身。

整個事件陷入了一個奇怪的悖論。

於是,拉姆之死引起了一邊倒的輿論風暴,而逐漸陷入羅生門得馬金瑜家暴事件,評論內容則顯得複雜得多。

人們理想中的受害者:

獨立果斷堅決,第一時間反抗,懂得收集證據,更重要的是,溫順保守,從不逾矩。

流連夜店,身負債務,與異性交往密切,在是否原諒家暴男這件事上猶豫反覆,家暴期間懷孕生產……都會成為宣判“你活該被家暴”的理由。

馬金瑜確實不完美,福原愛也不完美。公眾盯著她們身後的陰影,一邊揣測她們的B面,一邊掂量自己的同情心是否值得付出。

可是,因為她們不完美,施暴者就有權利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嗎?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如果一個女性,優柔寡斷,滿身缺點,恰恰好是“賢妻良母”的反面樣板,她就應該被暴打至死嗎?

受害者有罪論,蕩婦羞辱,可以休矣!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美國學者沃克認為,親密關係中的

虐待

是循序漸進的。

起初是瑣事導致的輕微虐待,隨後升級為較嚴重的身體與精神虐待。同時,施虐者會間歇性地向女方懺悔,請求原諒。

但是原諒對方的女性,幾乎百分之百都會很快再次被打。

不斷重複又無法救贖的暴力漩渦,使許多女性自信心喪盡,陷入對伴侶的病態依賴。

無論是夫妻、戀人,還是親子關係,在這些本應帶給人無限甜蜜與幸福的關係中,一旦出現暴力,施暴者巨大的陰影,就會長久而深刻地覆蓋和吞噬受害方,擊碎她的信心、勇氣,以及對各種社會關係的正常認知。

遭丈夫毒打後,反被數千網友嘲諷:別再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了

那麼,面對家暴中的女性,我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

1。告訴她,她所擁有的權利。無論是婚姻、財產還是工作、生活,女性都擁有與男性完全平等的各項權利。

2。告訴她,能夠獲取幫助的途徑,比如免費的反家暴熱線12338,法律援助熱線12348。

3。持續關注事情發展,無論對方堅決還是遲疑,始終如一地接納她。

4。少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這樣的表達,只是在發洩我們作為旁觀者的情緒,表達我們的態度,但對家暴當事人往往毫無幫助,反而容易帶來絕望感。

5。如果我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幫忙,至少可以轉發朋友圈,哪怕只是轉載一篇反家暴的文章,也能給予對方精神上的支援。

作家林棹在談到家暴時說,處於絕對優勢的力量,本質傾向就是要抓住一切機會去吞掉別人、剝削別人,我們必須要用另外的力量限制它、對抗它。

這份力量,來自每一個看似弱小的你和我。

當所有人對家暴不再置身事外,當我們的視線不再猶疑,涓滴之力就能匯聚成洪流。

我們拯救的,不僅僅是承受家暴之苦的某個女性,也是我們自己,是今後將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母親、姐妹、女兒。

一縷微光,足以照亮苦難者身側的黑暗;一次援手,足以改變不幸者艱難的一生。

面對家暴,讓我們堅定地為女性發聲。讓每一次,成為最後一次!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作者:

鈴鐺,草原上的南方人。前媒體主播,日常教娃們讀書寫作,也陪你閒談嘮嗑。願此生以愛執手,走遍萬里山河。本文由十點影片原創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