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在古典詩詞當中表達對於現實世界的思考,表達對於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對於那個時代社會的批判,是古代有良知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品格。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雖然她們的詩詞在一定程度上是遠離普通人生活的,是把普通人的生活置於被看的客體地位的,但是對於這些詩人來說,能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的生活,表達出對於社會現實的愛憎之情,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兩首古詩,題目都是一樣的,所表達的主題也是一樣的。甚至兩首古詩寫作的手法幾乎也是相同的,都是寫養蠶的婦人,也都是在深刻的描寫社會現實,帶有批判意味。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且看: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這是一首唐詩,題目是《蠶婦》,作者是唐代知名詩人杜荀鶴。這首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從養蠶之人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感受作為出發點,“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這個養蠶的女子每天都在奔波勞累,臉色蠟黃,沒有一點光澤。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而且在她的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是忙碌的工作,怎麼會知道人世間還會存在榮華富貴這樣的事情呢?後面兩句是這首古詩所表達的主題,也是點睛之筆:“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年年都說養蠶人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但為什麼我年年辛苦,所換來的依然是麻布做的衣服,而沒有穿上絲綢呢?品讀這樣的一個問句,詩人蘊含在詩人當中的批判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到了宋朝的時候,也有一個詩人寫出了和這首古詩表達主題相同的古詩。他的這首宋詩依然以蠶婦作為題目,相比杜荀鶴的28次古詩。這首古詩的字數更少,只有20個字。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題目一樣是《蠶婦》,作者卻變成了宋代的張俞。這首古詩的角度和那首唐詩有相同之處,只不過顯得更為深刻,他從這個蠶婦親身經歷的事情入手,表達出了這女子對於社會當中存在的苦境而感覺到絕望的哭泣。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昨天的女子到城市裡去販賣蠶絲,但是歸來的時候卻淚流滿面。這兩句古詩就已經設立了一個懸念:為什麼女子會淚流滿面而歸來的?最後兩句古詩給出了答案。“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來看那些穿著絲綢的人,沒有一個人像她這幫辛苦,沒有一個人是出身養蠶的人。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同樣的人物群體,寫的是同樣的人物形象,表達的是同樣的主題。雖然這兩首古詩相隔時間有幾百年,但是所描寫的這一群體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說明那個時代養蠶人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但同時也沒有發展前景的。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到今天來看,這兩首古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為他們說描述的這個群體在今天依然存在,而且面臨和他們似曾相識的困境。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