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 站著什麼樣的父母?

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 站著什麼樣的父母?

點選載入圖片

圖片

那些所有情商高的孩子,都是在平和、尊重、被包容的家庭里長大的。因為他得到了充分的愛的滋養,才能夠去體恤別人,去表達愛。

最近,我分享了一篇文章,是說《前幾天,跟兒子談了兩小時的情緒管理,原來誤會這麼多》。 在裡面,我提到在平時的生活中,還可以這樣來引導孩子。

就是一句話:“先表達、好商量、學會調整脾氣”。

當時寫的時候,感覺沒說透徹,今天再好好說說。

因為當我再想想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情緒管理的問題。

這背後還釋放著另外一個訊號——就是很多孩子不敢表達,不會商量,只能靠發脾氣。

當我們要求孩子“先表達、好商量、調整脾氣”時,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夠好?

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站著什麼樣的父母? 一兩歲的孩子,的確有可能不會表達,他們還無法將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

但是到了幼兒園,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正常的表達能力。

能跟老師或者爸媽說清楚自己的需求,還能將發生的事情描述出來。 但是有很多的孩子,一遇到事,就是不說,也不跟人商量,然後就生氣。這該怎麼辦呢?

有了對策,還是不知道怎麼用。

那就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敢跟你表達,不會商量。

這種情形經常出現在父母包辦,牢牢控制孩子的家庭。

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不要說了,聽我的就行。”

“按我說的辦,沒得商量!” 有一位媽媽說,平時自己是願意跟孩子商量的。

但是一旦時間緊張,就沒耐心跟孩子講道理了,就想著催兒子快點,聽我的,趕緊去。 有時他還想做自己的事,或者看書,或者玩玩具。

但是覺得他是在故意拖拉,影響了睡覺、影響了寫作業。

就會說:“快點去!快點去!”

感覺自己的語氣就是告訴孩子,沒任何商量的餘地。 幸好她在很多地方還是願意跟孩子商量,讓他有自己做主的機會。

所以還不至於變成一個包辦的父母。

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 站著什麼樣的父母?

點選載入圖片

圖片

的確,我們平時這些不注意的地方,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壓力和心理反應。哪一天,需要跟父母商量或者表達的時候,孩子內心就會猶豫:“我能跟父母商量嗎?他們不是說聽他們的安排就行。”

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按照你說的來。

商量無門,只能掉眼淚,心裡又急又氣。 看到這樣的情形。

還有父母不會反省,還一番指責,說孩子不懂事。 可實際上呢。

是你不懂孩子,沒有讓孩子有表達和商量的機會和通道。 我覺得這非常可怕。

孩子在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看上去是又聽話又乖。

可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眼睛,他們很有可能會變一個樣。

你越管得嚴的那些事,他越想去做。

所以,真的要讓孩子能做到“先表達、好商量、學會調整脾氣”。

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能聽到孩子的話,願意跟孩子商量。

然後再告訴孩子怎麼認識情緒,再控制情緒。

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 站著什麼樣的父母?

點選載入圖片

圖片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努力地提醒自己。

多聽到孩子的話,看看他內心的想法。

如果他們哭泣,肯定是有緣故的。

不要草草地給孩子打上愛哭的標籤,然後就不管不問了。 另外就是多跟孩子商量。

比如學習方面的安排,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下。

聽聽他們自己的想法,也許安排的更合理有效。 還有孩子有時想要一些東西。

也可以商量,而不要一下子拒絕。 前幾天有一件事讓我觸動很大。

小小魚跟我去門口商店買東西時,就站在玻璃櫥窗外邊一動不動。

我知道他是想要買玩具。

可是又不跟我說。

我當時心裡有點鬱悶,因為我一直鼓勵他有需求跟我講,我們可以商量。

他應該是覺得自己家裡

積木

夠多了,我不會買吧。

反正回家的路上也不爽,聳搭著腦袋。 我就在回去的路上批評了他。

說想要什麼跟我說,不要這個樣子。

一急眼就哭了起來。 回家之後,我還是耐著性子又去找他溝通。

“你站在那個櫥窗外邊,是想幹什麼?”

“我在看那個積木!”

“我們家的積木太多了,佔了太多的空間,是不是。”(我想這句話應該就是他沒跟我商量的原因,因為我經常說。)

這時他沒說話了。

“但是你可以跟爸爸說,我們可以商量一下。總比悶在心裡要好,是不是。”

“我想買那個恐龍積木!”

“可以啊!這個暑假你還沒出去逛,買一個也可以,你覺得要多少錢?”

“我不知道,估計要幾十吧!”

“你拿自己的零花錢去買吧,自己安排,可以嗎?”

他點點頭。

下午自己就在儲錢罐裡掏了50元,頂著大太陽出去買了。

回來時,拿著一盒小小的積木,花了幾塊錢。

可看他開心地不得了。

孩子的快樂其實就這麼簡單。

幾塊錢的積木,一個冰淇淋,就能開心一整天。

可我們卻總是因為一些緣故,拒絕跟孩子商量,強硬地拒絕孩子。 真的需要這樣做嗎? 父母能不能保持著這種願意傾聽、願意商量的態度。

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最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

父母願意聽,孩子才會說。父母能商量,孩子才敢跟你商量。否則你拿出那毋容置疑的態度一壓,還有什麼好商量的呢。

所以,那些“會表達、好商量”的孩子背後,常常站著“會溝通、能商量”的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