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說起現代社會的「思潮」,一定繞不開躺平。

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房、車、孩子不停壓榨,焦慮的氛圍從中年人開始下沉,瀰漫在所有打工人頭上。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但現在畢業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水漲船高。躺平雖爽,一躺下,還真容易爬不起來了。

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某個領域有一技之長或豐富的經驗,才是當下打工人正確的「開啟方式」。

說著簡單,但找工作都難,找到合適且能長期堅持的行業,更是難於上青天。

為什麼難?

一是找不準方向、二是沒有契合理想方向的能力。

怎麼解決?

幕後

(Imuhou)

最近看了一檔涵蓋探訪(瞭解求職者)+改造(升級求職者)+面見(應聘求職者)的職場改造招聘節目——《求職高手》。

本來想見識一下「奇葩」求職者,期待拉滿的節目效果,最後卻意外拿到了一份職場的「參考書」。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真有這麼神奇麼?咱們跟著求職者們找找答案。

職場節目不看節目效果看什麼?

今年,各大衛視和影片網站上新了多檔職場類綜藝,頗有「文藝復興」的意味。

但節目雖多,花樣卻有點少。大多是找來求職者,接受老闆的現場面試。玩不出新意,名場面更是少得可憐。

甚至有些節目,乾脆不講正事兒,用明星、網紅撐場,跟真實的職場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關聯。

當年「叱吒風雲」的職場類節目,似乎走下坡路了。

大環境如此,想出圈,就得往「和而不同」的方向使勁兒。

《求職高手》「合」的是,沒跳出找網紅,搶流量的套路,但「不同」的是,節目組沒難為網紅,而是讓他們做起了最擅長的領域——電商直播。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電商現在有多火?

根據資料統計,截止2020年6月,電商直播使用者規模達到了3。09億,佔網民總數的32。9 %。意味著沒有電商購物的經驗,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

這麼大一片「藍海」,且不說有多少創業機會,單是就業,就新增了4800萬人口,新增就業率30%-50%。

簡言之,

電商行業,已經為求職者多提供了近1。5倍的就業機會,細分下來,有30多種新崗位可以挑選。

求職的人越來越多、科技發展又逐漸取代人工,所以新增的崗位和機會太寶貴了。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那求職者該如何在電商行業大展拳腳呢?

《求職高手》搞了一個所謂的「職場改造」計劃,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是面試前十天的探訪。

探訪和傳統職場節目的VCR作用相似,為的是瞭解求職者,新意不多,但屬於必備環節。

誰都不能免俗,不然就成拉郎配了。

第二步,是面試前五天的改造體驗。

這個環節是《求職高手》的原創,因為求職者各行各業都有,電商也不是沒門檻,要匹配一定的經驗和能力。

所以根據不同的人,節目的改造團,都會對其進行二次包裝,希望用最短的時間,讓求職者調整自我,或者具備對應能力。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按理說,這個環節最多一兩天時間,想改變一個人根本不切實際。

但《求職高手》還真搞出了一點效果。

譬如原生家庭有問題的李小龍,節目組找心理專家,做心理建設;針對網紅辣媽豆豆,專家又結合她的影片內容給出升級意見;沒有電商銷售經驗的博士門智勇,改造團也針對他理論知識強的特點,制定了一套新的銷售方案。

頗有針對性的改造之後,雖然一天建不成羅馬,但求職者起碼知道該往哪個方向使勁兒了。

第三步,是現場檢驗改造的效果。

節目的高潮,還是求職者和老闆的直接對話。

一方面,影片得來終覺淺,老闆們現場看求職者介紹時,準備了一肚子問題,不解決,可沒法下offer。

另一方面,求職者也要聽聽老闆們的公司和薪資靠不靠譜,出來打工不談錢談什麼?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所以這個環節,雙方有利益交換了,最容易出節目效果。不過《求職高手》裡,還真不強調所謂的節目效果。

相反,求職者們的改變卻是實打實的。

比如李小龍,本來家裡髒的下不去腳,但經過改造團的心理輔導,家裡收拾乾淨了,整個人都精神了。

現場和老闆團對話時,自信心明顯提升。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又如身殘志堅的無臂小夥孫亞輝,自己直播既不方便,又沒太大流量。於是改造時,節目組從妝容、形體、語言上,對他的母親進行了改造。

現場,老闆團建議兩人在母子感情和日常互動上下功夫,創造這類短影片並進行直播配合。雖然最後因為工作地點問題,小夥在現場應聘失敗。

但未來怎麼幹,想必他有了明確的方向。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所以如果為了看「節目效果」,《求職高手》確實不抓馬、不奇葩。

但如果真說對現實、職場的關注,這個節目確實盡到了一定的責任。

對求職者來說,能力可以提高木桶的最長板。但把自己調整回來,找到一條在能力之外,進行個人提升,或者知道自己該往哪方面使勁兒,才是補齊了最短的一塊木板。

從這點看,《求職高手》在職場改造上,真有點用。

職場群像人物的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求職高手》更新了6期,每期3個選手。

不知道節目是有意為之,還是碰巧了,這18個人幾乎涵蓋了所有求職者的狀況。

無論你是中年危機的大叔、堅持北漂的少女、身殘志堅的創業者,還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都能在節目裡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和影視作品塑造群像戲有點像,不管你是哪類觀眾,我先創造一群人,總有一個能讓你共情,那就成功了一半。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而這些求職者,既平凡,又有一定的代表性。

離婚創業的豆豆,代表獨立女性的覺醒;985博士門智勇,是靠考試逃避社會的縮寫;26歲的範振宇、27歲的李勝男,也有年輕人心比天高,但能力不足的特質。

所以《求職高手》對每個選手的改造,連線到一起,似乎展示了節目改變不同群體命運的野心。

說得有點大,但有野心總不是壞事兒,如果能實現一二,也能展示出節目對現實的關照。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這麼做節目,讓我想到了當年引發全民觀看熱潮的《非你莫屬》。

同樣是職場類節目,當年《非你莫屬》也是緊扣著時代的浪潮,引發了不少爭議。

比如在留學生還是新鮮詞的十多年前,海歸求職者郭傑遭到學歷質疑而「暈倒」,主持人張紹剛懷疑其「表演」,引發了不少爭議。

職場類節目,他們又摸到天花板了!

張紹剛道歉

雖然貼近現實的節目,免不了產生爭議,但緊貼社會矛盾、跟著熱點話題走,《求職高手》和《非你莫屬》,真像「一個媽生的」。

結果一查發現,《求職高手》的核心製作團隊,還真是當年《非你莫屬》的班底。那句著名的「談錢不傷感情」,也出現在了《求職高手》中。

幕後一邊感慨「爺青回」,也忍不住感嘆,十多年過去,職場類綜藝,還是他們會玩兒。

《求職高手》中,透過電商直播的科普、深耕,以及職場改造的環節,節目組沒忘記在節目模式上創新。

但創新之餘,對把握社會熱點、聚焦社會矛盾的堅守,才是團隊保持創作生命力的關鍵。

畢竟流量是一時的,但關注社會,關注每一位求職者,關注求職者背後代表的群體,在職場類節目持續深耕,才是團隊能長期孵化爆款的關鍵。

這份堅持,反倒是這個時代,最難能可貴的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