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見“發物”一覽表,生病時該怎麼忌口終於清楚了

原標題:中醫常見“發物”一覽表,生病時該怎麼忌口終於清楚了 來源:上觀新聞

那些大夫們說過的話:

外科大夫常常會說:“鴨肉、鵝肉等性寒涼食物,多食易凝滯血脈,傷脾胃陽氣,不利於外科瘡瘍等疾病的恢復。”

面板科大夫常常會說:“溼疹、銀屑病、皮炎等面板病,辛辣刺激、魚肉海鮮、牛羊肉等,這些食物都不能吃。”

腫瘤科大夫常常會說:“腫瘤晚期常常陰陽氣血虛,病人常常會食補,但是海參不能吃,羊肉儘量少吃,發物一定要避免食用。”

這些,就是大夫們口中的“發物”,那麼,“發物”究竟是怎樣一類食物呢?中醫是如何認識發物的呢?

先講一個關於發物的故事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便加緊殘害開國功臣。元帥徐達患了“發背”,最忌吃鵝肉,朱元璋卻別有用心地賜徐肥鵝一隻。

因鵝為發物,易動火發瘡,徐達明知其惡意,但又不敢違君之命,只好當場吃下。不久,徐達“發背”擴散而亡。

為什麼呢?因為鵝肉性寒涼,中醫理論中有“寒性收引”、“寒性凝滯”之說,而瘡瘍初起,多因氣血壅滯肌膚或面板膜外,有的挾風挾溼,多食寒涼之物,一方面使邪氣不易透達外出,甚至留邪內陷而加重病情。

另一方面寒涼之物易傷脾胃陽氣,脾胃為生化之源,陽氣受損致運化失健,氣血生成不足,不利於瘡瘍後期創口的恢復,嚴重者難於生肌收口,創口延遲癒合,甚至會出現逆證。

中醫是如何認識發物的?

在中醫的角度上認為,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於它本身特有的性味,這就是食物的“食性”。

如果不懂食性,那麼對某些特殊體質的人或患者,食性就會誘發舊病,加重已發疾病,削弱藥力,這是食物的“發性”,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發物”。

所謂“發”,可以理解成“誘發、引發、助發”。

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體記憶體有“伏邪”,如果吃了“發物”,就可能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導致疾病反覆發作。而如果體內沒有“伏邪”,身體健康,根據自己的體質適量吃些“發物”則是無害的。

常見“發物”有哪些?

1 發熱之物

指使人體產生火熱性現象的食物,如蔥、姜、韭菜、胡椒、羊肉等溫熱、辛辣易助熱上火的食物。

這類發物對於熱性體質、陰虛火旺者不適合吃;對於結核病患者及傷口有炎症的人也不適合;發熱口渴、大便秘結之人不宜食用。

但對於寒性體質(即陽虛體質)者來說,吃這些發熱的食物往往有驅寒益陽的作用,有助於驅除體內的寒氣。

2 發風之物

如海鮮、魚、蝦、蟹、

雞蛋

、香椿芽、鵝等易使人生風、疾病擴散、加重面板病變(如蕁麻疹、溼疹、丹毒、瘡癰疔癤等)的食物。

患有蕁麻疹、溼疹、中風等疾病,或患有過敏疾病者不宜食用。另外,海鮮對於痛風患者來說是發物,容易誘發疾病。

不過,蝦等海鮮對於不過敏的人來說,因其富含優質蛋白質,是良好的營養物質。

3 溼熱之物

指影響脾的運化,助溼化熱的食物,如飴糖、糯米、豬肉等。對於脾胃虛弱、痰溼體質等人群,溼熱發物都不適宜多吃。患有溼熱、黃疸、痢疾等疾病者應忌食。

中醫講“甘能令人中滿”、“膏粱厚味,足生大丁”,甜食會影響脾胃功能,油膩易生溼熱,而產生疔瘡。

中醫常見“發物”一覽表,生病時該怎麼忌口終於清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