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關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幾百年。一種答案是“先有雞,後有蛋”。比如,著名學術權威亞里士多德說:“蛋能孵出鳥,然而鳥類不可能誕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還得有一隻最初的鳥去生下這枚蛋。”這是以哲學為依據。另一種答案是“先有蛋,後有雞”。這是根據雞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依據。

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關於發明創造是先有成果後有方法,還是先有方法後有成果的問題,從創新方法的概念,即創新方法,又稱創新技法,是創造學家根據創新思維的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發明創造的一些規律、技巧和方法可以看出,是先有成果,後有方法。這裡的“成果”,狹義的成果指“學生髮明作品”,廣義的成果指所有新穎的、獨特的、具有一定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技術成果,包括那些未獲專利的技術創新或革新成果。“方法”指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

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從發明創造發展的歷史來看,是先有成果後有方法,也就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創新方法中所講的“沒有方法是最好的創新方法”。創新方法是根據前人的發明創造成果總結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會用什麼方法,事先是不知道的,而是有了“成果”之後,再用創新成果去套創新方法,才知道自己的發明創造成果用了什麼方法。所以,取得創新成果在前,形成創新方法在後。

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沒有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人們在發明創新的過程中會小心翼翼,謹小慎為,取得成果的機率、機率較小,社會經濟發展較慢;有了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人們在發明創新的過程中膽量會加大,敢於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取得發明創新成果的機率、機率會增加,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從這個角度上講,有了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取得發明創新成功的機率、機率性大增。

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對於青少年來說,在沒有掌握髮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的前提下,去追求“先有成果後有方法”的難度顯然較大。掌握了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去追求“先有方法後有成果”,難度自然會降低,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學校或科技老師如果利用課餘時間,每週堅持開設一二節課,傳授學生髮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假以十日,一定會培養出具有代表性的發明創新人才。因此,在學校普及創新(科技)教育顯然以“方法”為導向要比以“成果”為導取得成功容易得多。

創新教育是以“成果”還是以傳授“方法”為導向容易取得成功?

在這裡,值得提醒的是:青少年在學習發明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揚長避短。對於絕大多數青少年來說,在初學發明創新的過程中,由於自己掌握的絕大多數是文科(社會科學)知識,理科(自然科學)知識很較少,在大膽使用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後的結果,可能不是“產品”,而是“方法”或“知識創新”。所以不要片面追求“產品”去參加科創賽,而嫌棄“方法”或“知識創新”。因為我們學習發明創新的規律、技巧和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今後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不是重視眼前利益即參加科創賽獲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