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施耐庵先生的大作《水滸傳》中,方臘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有多厲害呢?

如雷貫耳的水泊梁山108將,他們多次擊敗宋朝官軍和遼軍,卻在徵方臘時損兵折將,被殺得七零八落,最後以失敗告終。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如此厲害的人物,在《水滸傳》中的結局是被花和尚魯智深所擒。

原文在這裡:

卻說方臘從幫源洞山頂落路而走,忙忙似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之魚,便望深山曠野,透嶺穿林,脫了赭黃袍,丟去金花幞頭,脫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見一個草菴,嵌在山凹裡。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是花和尚魯智深。拿了方臘,帶到草菴中,取了些飯吃,正解出山來。卻好迎著搜山的軍健,一同幫住,擒捉方臘,來見宋先鋒。

而在各種版本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則是武松單臂擒住了方臘。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方臘,是否當真如施耐庵所描述的那麼厲害呢?他的人生結局究竟如何?

方臘:“起義,我是被逼的!”

說起方臘,大家可能都會將他與方臘起義聯絡在一起。

方臘出生於1078年,又名方十三,是北宋時期的安徽歙縣人。關於他的身份,有說他是做傭工的,也有說他是漆園主,總之呢,也就是個普通人。

公元1120年,這個普通人,幹了件不普通的大事。42歲的方臘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公然與朝廷唱起了對臺戲。

方臘之所以要造反,純粹是被宋徽宗給逼出來的。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當朝皇帝宋徽宗,是個文藝範十足的享受派。他不務朝政,生活驕奢淫逸,每天除了鑽研書畫外,就是觀摩各種奇花異石。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荒廢朝政,底下的官員自然是投其所好,費盡心思蒐羅奇花異石以討皇帝的歡心。

在宋代,陸運﹑水運各項物資大都編組為“綱”。如運馬者稱“馬綱”﹐運米的稱“米餉綱”。而運送花石的船隻,因此也被稱作“花石綱”。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受“花石綱”影響傷害最大的,當屬兩浙地區的百姓。

當地的官員,凡是聽說哪個老百姓家有塊石塊或者花木比較精巧別緻,差官就帶了兵士闖進那家,用黃封條一貼,算是進貢皇帝的東西,還要求百姓認真保管。如果有半點損壞,就要被派個“大不敬”的罪名,輕的罰款,重的抓進監牢。

有的人家被徵的花木高大,搬運起來不方便,官兵們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牆壁毀了。被徵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鬧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家賣兒賣女,到處逃難。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所貢物,豪奪漁取於民……及發行,必徹屋抉牆以出。……民預是役者,中家悉破產,或鬻賣子女以供其須。——《宋史》卷四十七

除此之外,那些與百姓家中無關的石塊,只要是被應奉局的看中了,不論石塊重量大小,也不管石塊所屬地是高山還是低谷,都要迫使當地老百姓千方百計地搬運回來。

宋徽宗曾得到一塊太湖石,有四丈高,光拉船的就有數千人。所到之處,橋擋拆橋,房擋拆房。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為了保障“花石綱”的運輸,關係國家民生之重的漕運都被擠在一邊,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強徵來運送花石。全國上下,費百萬役夫之工,不惜破屋壞牆,踐田毀墓,致使天下蕭然,民不聊生。

老百姓家園失所,官吏卻大發橫財。各地開始不斷出現農民起義,這裡面就包含宋江和方臘的起義軍。

宋江的起義比方臘要早,宋江是山東鄆城縣宋家村人,他比方臘大5歲,祖上一直依託樑上泊生存。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1119年,朝廷強令將梁山泊歸公,還要求那些依靠梁山泊打魚為生的人們必須繳納沉重的賦稅。宋江對朝廷的做法十分不滿,於是便揭竿而起,在梁山落草為寇,很多漁民和村民都加入了宋江的隊伍。

宋江為人仗義而又有領導力,四處征戰下來,獲得的戰利品也都分給了百姓,他的隊伍也迅速擴大。

1120年,宋江連克青州,濟州、濮州、鄆州等地,將勢力範圍從山東擴大到河北,跨越距離達到數百里。宋徽宗多次派兵征討,但由於宋兵軍隊鬆弛,朝廷都以失敗告終。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有了宋江在前面做榜樣,方臘的起義也顯得順勢而為。

公元1120年夏天,江南大旱,浙江一帶曬得地裂葉枯,遍地焦黃,稻穀顆粒不收。百姓用樹皮草根還填不飽肚子,官府卻連連上門討稅,百姓負擔重上加重,官府卻為富不仁。

在多方誘因下,方臘站上了歷史舞臺。

以失敗告終的方臘起義。

公元1120年十月,方臘率眾起義,他自稱聖公,建元永樂。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方臘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有較強的組織才能,再加上他出身貧苦,所以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

他還參與傳教,吸收了大批教徒,這些人後來成為起義軍的骨幹力量。摩尼教主張“是法平等,無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時還主張吃素斷葷,節省錢財。

在起義軍內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經濟上錢財物一概公共使用,沒有你我之分。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為了迅速擴充勢力,起義軍也有一些負面動作,他們燒燬百姓房屋,搶奪百姓財產,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

很多老百姓還沒搞明白狀況,被起義軍的擂鼓吶喊所震懾,不明就裡地加入到起義軍之中。就這樣不到十天,方臘的起義軍就發展到了數萬人。

起義不到一個月,方臘就攻佔了青溪。兩個月後又迅速佔領了睦、歙二州。

由於朝廷遲遲沒有派大軍征討,方臘的起義軍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壯大。而宋江也一路打到了江蘇海州,準備拿下海州作為根據地;東南土地上也開始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起義軍,與方臘和宋江相呼應。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一時間,東南震動。

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方臘計劃用十年的時間來推翻北宋王朝。

宋徽宗山高皇帝遠,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以為只是小打小鬧,沒有引起重視。一直到各地守將關於前線告急的奏報不斷送到朝廷,宋徽宗才如夢初醒。

此時有個令宋徽宗比較頭疼的問題:方臘已經佔領了浙江全境和安徽,宋江也盤踞在江蘇境內,朝廷這時候硬著頭皮打仗明顯沒有優勢。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於是,宋徽宗的第一步採取的是招安政策。

宋徽宗派出張叔夜,先從宋江入手。

趙張叔夜首先貼出懸賞榜:

有赤身為國,不避兇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

趙張叔表面上放榜招安,背地裡四處打探宋江的蹤跡,給宋江來了個四面包抄。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宋江起義軍大驚失色,開始四散突圍。但是朝廷官兵和死士都想拿懸賞,所以作戰十分英勇,起義軍因此損失慘重,宋江面臨生死困境。這個時候走張叔夜派人給宋江送去招安文書,宋江在萬般無奈之下,率領眾人投降。

平定了宋江之後,宋徽宗龍顏大悅,他讓大太監童貫從北方調兵十五萬(原計劃是用於平燕的),向東南征討方臘,宋江的起義軍也被編入到童貫手下。

公元1121年正月,方臘派大將方七佛率眾六萬進攻秀州(今嘉興),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宋徽宗調集禁軍和陝西六路蕃漢兵共十五萬,南下鎮壓方臘起義。宋軍由童貫、譚稹統帥,十五萬大軍分兵兩路,向江南進軍。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1121年2月,宋軍包圍杭州,宋徽宗並沒有打算對方臘起義軍趕盡殺絕,而是採取招安政策,被方臘拒絕。但由於方臘起義軍在城中缺糧,起義軍只得被迫撤出杭州。

方臘撤離杭州一個月後,他再次率領軍隊進攻杭州失利。

杭州失守後,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起義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方臘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

此時的起義軍尚有二十萬人,但戰鬥力大大下降。

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宋軍發動總攻,包圍了幫源洞。方臘在石洞中躲藏起來,由於石洞極為隱蔽,官軍不知如何進入。在宋軍中任裨將的韓世忠偵查到路徑,便率驍勇進入方臘所藏洞中,方臘等三十多人被俘。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方臘被解押後,義軍殘部仍在堅持鬥爭,但也是屢戰屢敗。到了宣和四年三月,起義完全被宋軍鎮壓下去。整個方臘起義歷時一年零五個月,但以方臘被俘來算,只有短短六個月。

方臘的真實結局。

本文開篇提到,《水滸傳》中的方臘是被魯智深擒拿,而影視劇中,方臘是與武松的交戰中,斷去了武松的一條臂膀,經過一番苦戰,為武松單臂所擒。

而正史上的方臘結局,則比藝術體裁裡的結局要悲涼得多。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在宋軍圍攻幫源洞時,韓世忠捉拿了躲藏在石洞裡的方臘一行人。

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續資治通鑑》

公元1121年四月二十七日,方臘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所俘虜。

由於方臘建立了政權,稱帝改元,所以宋徽宗必須要將他殺一儆百,因此方臘及其妻子邵氏以及兒子方毫被凌遲處死,弟弟方肥被斬首示眾。可以說方臘的結局是非常慘。

歷史上真實的方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為了紀念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當地群眾將幫源洞改名為“方臘洞”。洞前石碑上“方臘洞”三字由郭沫若親筆題寫。

歷史上的方臘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不肯向腐朽的統治妥協,堅持與腐敗的王朝勢力鬥爭到底。只可惜,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的這番作為,在封建王朝的勝利中得不到任何讚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