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認為:中華文明史只有3700年,這是為何?

文·段宏剛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那是因為生活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的炎帝和黃帝,是我們的祖先。

算上炎帝、黃帝兩位先祖生活的年代,一直到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差不多有5000年左右,而“上下五千年”也成為大部分學者認同的中國歷史的長度。

然而,漢字真正成型、具有文字屬性是從3700多年前的甲骨文開始算起的,所以,甲骨文之前的這1000多年曆史,因為沒有文字記錄,發生的事件大多存在於口口相傳中,文明到底存在與否?曾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討論。

畢竟,國際考古學界對文明存在的界定非常嚴謹,遵循三個標準,用三個實物的有無來衡量。

一是看有沒有文字產生。

二是看有沒有青銅器出土。

三是看有沒有城市遺址。

要發掘出幾千年前的實物,來證明文明的存在,確實是很難的事情。

不可否認,我們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神話故事,它們透過口頭文學一直流傳到現在,在流傳過程中,許多人物故事被後人添加了許多細枝末節,越來越豐富而神秘,也成為考古界關心的問題。相信在不久,隨著考古的不斷髮展,許多謎底會被逐漸解開。

當代著名學者易中天大家都很熟悉,他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對文化常識的普及和傳播上,一些學術觀點也很有代表性。

當然,易中天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學者,許多見解和觀點曾引起過學界的軒然大波。

其中,他最有名的一句觀點這樣說:中華文明史其實只有3700年的歷史。

易中天是在他的代表作《易中天中華史》裡提出這個觀點的,此觀點一出,立馬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學者對他進行了質疑和反對。

明明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易中天卻說只有3700年文明史,這不是數典忘宗嗎?是可忍孰不可忍。

實際上,易中天並非譁眾取寵,他有自己的事實依據。

他認為:距今37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才是中國文明發展的開端,二里頭文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出現了政治行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司其職,相互協作,促成了國家的出現,使整個社會體系可以更高效的運轉。在這之前,雖然有人存在,但是,人們是以自由部落的形式而存在,整個社會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人們沒有國家意識,所以,不存在文明可言。

可以看出,易中天的核心觀點是把國家的誕生,視作文明的產生。出現權力、階層和契約精神,大家為了共同利益和目標而相互協作,共同發展,才是文明形成的標誌。

在二里頭文化之前,雖然也有類似“國家”的組織,但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並沒有被統籌起來,所有人的生活形態依賴於自然環境,而不是集體。二里頭文化的出現,將人們扭結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生活形態。

在易中天的觀點裡,人類的發展史和文明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史代表了國家的建立,制度的確定,疆土的規劃,人才的各司其職。文明史則代表人們的生活形態開始由低階階段轉向了高階階段,每個人都形成了國家意識和集體意識,告別了落後和愚昧,進入了文明時代。

實際上,許多學者研究我國曆史時,並不贊同把作為原始社會的夏朝,看作是文明社會的開端。畢竟,處於原始社會狀態的夏朝,雖然擁有手工業和農業,但他們的社會形態屬於城邦聯盟,各個聯盟在血緣上有宗親關係,一旦出現解決不了的事情,大家抱團取暖,生活形態屬於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一個過渡,是部落跟國家過渡的時期。

一些嚴謹的學者,對文明產生的標誌,除過文字、青銅器、城市之外,又補充了一系列評定標準。

比如,國家公平制度的建立,道德禮儀的出現,農耕方法的改變,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誕生,勞動的分化和細化,等等。

當人類徹底脫離了不公的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獸性,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就產生了。

科學界一般將文字的出現看作是界定文明的重要標誌,把文字誕生以後的歷史稱之為人類文明史,而把文字出現以前的歷史稱作史前史。

這樣的界定實際上也沒有多大問題,只不過不夠嚴謹罷了。

一千個人裡邊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什麼是文明?就看每個人怎樣去理解了,從哪個角度去看待了。

我們的文明,如果從誕生了獨立的文字(甲骨文),終結了“結繩記事”來算起的話,確實跟“二里頭文化”是吻合的,我國的文明史確實也只有3700年左右。

況且,“二里頭文化”出土了較多青銅材質的武器和祭品,人們的生活區域也有了相對嚴格的劃分,居住場所、辦公場所、活動場所、經商場所,等等,按照不同用途劃分出來,又相互關聯,這些區域用高大圍牆圍起來,完全就是城市的雛形。

從這個層面來看,易中天說的也沒有問題,“二里頭文化”確實代表了中華文明的開始。

然而,炎帝黃帝時期的部落,也是一種初級的社會體系,如果算上他們,我國文明史肯定能達到5000年。

人們爭議的焦點無非就是,許多人把人類的發展史和文明史混為一談了。文明史代表著人類從相對落後的時代進入了相對先進的時代,從思想意識,倫理觀念,物質生活水平等諸方面都提升了,生活在一個完善的社會體系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