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孩子與家長的權力之爭該如何避免?

我哥哥的孩子今年六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孩子給我媽帶著,有一天我嫂子給我打電話說:“你勸勸你媽,不能因為小孩練舞蹈哭了兩聲就不送去了,等她習慣就好了”,我就問她為什麼一定要學舞蹈呢?她說:“現在誰家小孩不學點才藝,這以後對好,以後在學校或者進入社會都會有好處。”

我問我媽,我媽給我的解釋是:送小孩去舞蹈班從路上開始哭,送到了抱著她的腿不撒手,老師拖進去她站在玻璃窗邊哭,等接回家了,還是哭,哭著說腿疼,跟我嫂子打電話,我嫂子就罵孩子

“你怎麼這麼沒用,別的小孩都能學,你不能學,我是為你好,聽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然後我媽氣得掛了電話,不送小孩去學了。

在這件事,我不認同但是也不反對我媽的做法,不認同是因為孩子上舞蹈課哭,肯定是有的,可是也不能心疼孩子就不讓她接受新的領域;不反對是因為我嫂子對小孩的控制慾,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是可以的,可是不能以自己是父母的身份明令孩子。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愛好,他們也會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做出選擇,可是有些家長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要求和命令孩子做事,有研究發現,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要求和命令孩子做事都會引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權力之爭”

一、 什麼是“權力之爭”

所謂的“權力之爭”是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暗自較量

,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給他規劃的路線走,而孩子想要父母給自己空間,少替自己做選擇。

他們雙方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根據自己想法行事,可是彼此之間又互不妥協,陷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權力之爭”的表面結局通常是家長對孩子失望,孩子傷心落淚,但實際上還隱藏了其他不利影響。

二、 “權力之爭”的不利影響

1、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面對父母的命令並且無法反駁的時候,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表面上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了,但他們的心裡可能是不願意甚至是拒絕的,只是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

這樣的情況若是偶爾出現,孩子可能還可以接受,如果命令頻繁出現,這會讓他們產生厭煩的情緒,甚至會在心裡積怨,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就會在某天爆發。

當孩子內心的訴求在父母那裡得不到反饋,得到的永遠是父母的命令,他們可能就會

用極端的方式發洩情緒,

2、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出現裂縫

父母與孩子權力之爭的結局通常是以其中一方妥協而告終,可是如果雙方都互不相讓,這就會讓事情陷入一個僵局,

雙方對峙的時間越長,事情的發展就會越糟糕,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就越大。

家長不妥協是因為他覺得孩子翅膀硬了,敢反駁自己了,必須要樹立家長的威嚴;孩子不妥協是因為覺得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想法。

最後的結局可能會演變成

父母的威嚴沒有樹立起來,反而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孩子跟自己的關係出現裂縫。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自己的關係親近一點,可是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解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那麼不妨試試以下這幾個辦法。

三、 怎麼避免發生“權力之爭”

第一步:溫和地與孩子溝通

孩子本就是需要被引導的,他們單純,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在面對問題時因為閱歷淺,當然也想要聽聽父母的意見。可是,如果父母反饋給他們的資訊是:我已經替你做好了決定,你照著做就可以了,他們會作何感想?

當孩子在跟家長溝通的時候,

家長也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孩子平等對話,聽聽他們的想法,

這樣應該不會發生“權力之爭”。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小脾氣

孩子已經度過了幼兒期進入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也開始有自己的喜好和態度,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怎麼能要求孩子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呢?

當孩子在宣洩他的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讓他“把眼淚憋回去”,也不是讓他“到一邊去撒氣”,

而是要給他一點時間,讓他冷靜一下,再跟他進行交流。

第三步:減少命令,多些商量

家長通常想要自己的孩子聽話,可是孩子不是“提線木偶”,他們不願意事事都聽從家長的意見,他們也渴望自己的選擇得到支援,渴望得到尊重。父母的命令可能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為,可是這也會傷了孩子的心。

家長們不妨試試放下自己的姿態,多跟孩子商量,減少使用命令的語氣,這樣跟孩子的溝通就會更順利。

白狐baba寄語:

所以,各位家長不要總是認為因為自己的閱歷豐富就可以控制孩子的思想,要學會放下姿態同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家長可以瞭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理解家長的用意,就可以避免“權力之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