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咬人,並非全是惡意,家長先來了解原因,4招可擺脫壞習慣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時段,會出現咬人的行為。通常是6、7個月時開始,最早可能是咬媽媽的ru頭,往後發展,則可能是經常出其不意地在媽媽的

手上、身上留下一排排牙印

,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寶寶愛咬人,父母真頭疼

但是,如果寶寶到了入園的年齡,還喜歡咬人,就要引起重視了。家長務必要正視這個問題,要給予寶寶

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畢竟幼兒園是集體生活,若

一言不合就咬傷別的小朋友

,那可不是光道歉就能解決的問題。

三歲的悅悅剛上幼兒園,第2天悅悅媽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說悅悅在幼兒園把別的孩子咬了。悅悅媽聽到訊息有點慌,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因為悅悅平時就有愛咬人的毛病。儘管家長一再教育孩子不可以咬人,但她根本不受控制。

下午接孩子時,悅悅媽一直跟對方家長道歉,但她能明顯感覺到被咬的孩子非常害怕悅悅。她覺得很愧疚,自家孩子給別人家孩子帶來了那麼大的負面情緒。回去後,悅悅媽仍是反覆跟悅悅強調不能咬人,孩子也點頭答應,但誰知道她明天又會不會犯同樣的毛病?

根據美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

約有半數

的幼兒在幼兒園裡會出現

不同程度的咬人行為

。那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咬人呢?是因為孩子的

攻擊性

強嗎?

★寶寶愛咬人的原因

當孩子出現咬人的行為,我們不能單單理解為攻擊性行為,還有可能會是以下的原因:

① 寶寶的語言發育不成熟

,還不懂得用話語來表達自己的重要需求或憤怒、失敗、歡樂等強烈的情緒,因此可能會透過咬人的方式來表達。

② 寶寶受到強烈的刺激

,比如說巨大的噪音、刺眼的強光等,會讓寶寶不安、缺乏安全感,這時候,他咬人是一種應激行為表現。

③ 寶寶出於好奇的心理

。因為在家裡咬爸爸或媽媽時,他們會出現誇張、好笑的表情,然後他也想看看同伴被咬後,會出現什麼反應。

④ 想以此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

。寶寶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良行為,他只是需要更積極的遊戲時間,想要家長或同伴陪自己玩。

⑤ 寶寶在長牙,口腔不舒服

。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牙癢癢”了,看到什麼都想咬一咬,以此來緩解口腔的不適感。

★如何糾正寶寶咬人的行為

瞭解了寶寶咬人背後的原因後,大家是不是覺得寶寶的行為,其實也是可以理解呢?儘管寶寶

無意傷人

,但咬人本身是不對的,會

給別人帶來傷害

,因此必須要及時地糾正。

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發洩情緒

每個人都有脾氣,包括年幼的寶寶,只是他不會像大人一樣,懂得用正確的方式來發洩。比如孩子在玩耍時,覺得有人冒犯了自己、發生爭搶玩具、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寶寶可能會突然咬人。

像以上這種情況,除了要引導寶寶學會

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訴求

外,家長還需注意

別阻止寶寶“發脾氣”

,因為只有情緒得到正常宣洩,他才不會以咬人、打人等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當寶寶出現咬人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制止、適時教育

家長一旦發現寶寶有咬人的行為,尤其是兩歲以上已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寶寶,必須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如果放任不管,寶寶

偶爾行為

可能會演變成

日常行為

任何不良的行為,在最初的階段就得到正確的引導的話,一般都不會繼續強化。所以說,要把孩子的

壞毛病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

要讓孩子知道咬人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爸媽平時如果被寶寶咬,最好不要表露出“嘻嘻哈哈”的神情,而是要裝成很

“痛苦”、“難受”

的表情,讓寶寶自己看看被咬的地方,告訴他這

“很疼”

主要是家長要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後果。引起寶寶的“

共情

”以後,家長再

擁抱孩子

,告訴他爸爸媽媽會原諒他,仍然愛他,但傷人的行為不能再有了。

尋找合適的可以給他咬的替代物

處於

口欲期、長牙期

的寶寶,因為本能驅使,或是牙齒萌出牙齦不舒服,口腔需要刺激而咬人的話,那麼家長可以給他準備一些安全的可以咬的替代物。比如

手指餅乾、磨牙棒、牙膠、果蔬條等

,可以緩解寶寶口部的不適。

★說在最後

孩子有咬人的行為,大多是內心需求沒有被理解,家長在

糾正行為

的同時,也要

關注寶寶的實際需要

,用正確的方法應對,相信那個乖巧、善良的寶寶會很快再回到你身邊!

本文為莞家媽媽原創內容。專注學習和分享科學實用的育兒知識,喜歡文章記得點贊和分享,關注瞭解更多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