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陰陽互根,“陰陽”是如何“體用合一”的?

《黃帝內經》:陰陽互根,“陰陽”是如何“體用合一”的?

對中醫理論略有所知的人,必然會知道“陰陽”這個概念。陰陽學說,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基石。而陰陽的關係,又是一種複雜而多變關係,其中“體用合一”就是最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首先說說什麼是“體用合一”。

所謂的“體”,我們可以將其當作“根本”,而“用”則可以暫時將其當作“執行狀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的話,陰陽就像一臺發動機,“體”就是發動機本身,而“用”就是發動機輸出的能量。

實際上,在中華文明體系裡,“體用”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就是基礎,用就是作用,或者說具體的應用。沒有體,這個用不可能發生,而沒有“用”的體,那這個體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比如我們常說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實也是一種體用關係。

那麼,陰陽的體用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或者說,它們之間,誰是體、誰是用呢?

如果我們把陰陽看作一個整體,那麼這個關係就非常淺顯了:“陽”表現在運動方面,當然是“用”,而“陰”表現在存在方面,當然就是“體”了。

從一年來看,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個過程裡,主要就體現了陽的作用,春夏溫暖的陽光、繁榮的生機,這一切都體現了陽氣在積極發揮作用。

所以,《黃帝內經》說道的“春夏養陽”,其實也指出了春夏就是陽,而這個陽更主要的就是“用”,這也就是為什麼春夏養陽並不是什麼簡單的“補”,而更著重於維護陽氣的動態。

相對來說,秋冬兩季就是一個寒冷而蕭殺的的景象,顯然和陽的“用”截然相反。為什麼呢?

因為在秋冬兩季裡,陽的“用”被收藏起來了,進入一種看不見的狀態。於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這就關係到體的問題。它是基礎,也相當於存在的本錢。而秋冬的陰與收藏,正是為了培固這個基礎、儲蓄本錢。基礎鞏固了,本錢增多了,將來的“用”就更活躍了。

可以說,體與用、陰與陽是自然天成的,它們相輔相成,互根互用,缺一不可的。陽的“用”容易被人們感受到,陰的“體”卻沒有明顯的存在感。但透過千變萬化的“陽用”,如何把握好陰這個“陰體”,就是養生治病的最高準則,這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手法。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夏三月,此謂蕃秀”。

為什麼春夏的景象是發陳和蕃秀?這就是體用之間妙然天成的關係所決定的。

其次,《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壽命的存在長短,和陽用也是很重要的。人的壽夭就要決定在陽氣的“用”上,長壽的人,陽氣沒有不充足的。

再次,“陽者,衛外而為固”,這也是“陽用”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人類機體之所以在自然生物面前昂然不倒,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我們所處的環境有著無數的微生物,為什麼這些為什麼大多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就是陽用的“屏障”作用。

所謂的“衛外”,就是抵禦外來侵襲。因此,陰陽和機體的關係,一個是健康,一個是長壽,前者可以說是“體”,後者也可以認為是“用”。

《黃帝內經》又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這裡說的為什麼又不是“陽氣”呢?這也是陰陽體用合一所決定的。

正因為在陰陽裡,陰體陽用,“陰”就是一種物質存在的形式,這個形式表現在人身上就是身體;而“陽”則是一種精神存在的形式,這個形式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生命活動。所謂“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正是這種體用關係的貼切描述。

總之,我們讀內經,必然繞不過陰陽這個概念,而如何理解、掌握好陰陽理論,無論是對養生還是診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說到的“體用合一”的陰陽關係,希望能幫助新學者進一步加深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