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幼小銜接是什麼? 園長媽媽的話, 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這些年教育一直在做改革,學校一直在配合做出調整。可家長們似乎壓力沒有減少,原因是我們的一個考核標準始終還是以分數為主,而重點學校的名額有限,這似乎成為教育改革的矛盾點,看似減負但實則家長依舊深陷應試教育的泥潭。

很多家長從幼兒園開始便開始為孩子上小學擔憂,因為一直以來很多家長都為這樣的現象而感到崩潰: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已經提前學習小學內容,而當孩子上小學時,小學的老師預設有些知識孩子已經學過,所以授課的時候輕易帶過這些內容,甚至不講,導致一些在幼兒園時期沒有學過這方面知識的孩子,學習起來很吃力,於是這個壓力又轉嫁到了家長身上,家長只能給自家孩子進行惡補。可家長畢竟不是老師,所以表示壓力山大。

就是因為如此,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必須上幼小銜接班,不然上小學會被其他孩子甩出好幾條街,很多私立幼兒園也正抓住家長們這種心理,利用家長的這個痛點作為招生的亮點。而他們口中所謂的“幼小銜接”就是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很多家長還覺得很不錯,孩子上小學時也確實讓家長省了不少心,但其實這種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做法是錯誤的,很多家長可能不信,可家長會上聽完園長媽媽的話,我更加堅信,這是錯的!

家長會上園長媽媽說:“很多家長問咱幼兒園不開幼小銜接班嗎?啥時候能讓孩子學點知識呀?不知家長們對幼小銜接的理解是什麼?就是提前先教孩子語文、數學、英文?那不好意思,幼兒園不教,這也是教育部的規定。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所學的一切其實都是”幼小銜接“內容,家長不要焦慮,首先先弄清楚”幼小銜接“要如何銜接,是要銜接什麼?

關於幼小銜接的學習指南:

一,健康

包括孩子的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

二,語言

教會孩子傾聽與表達,做好閱讀與書寫準備。

三,社會

培養孩子人際交往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四,科學

孩子學習科學探究,以及數學認知。

五,藝術

包括兩個維度: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

家長需要再瞭解3-6歲孩子的學習規律以及特點,只有這樣你才會明白為什麼不能提前給孩子學習小學知識。在指南中提到的學習內容就是結合孩子發展規律呈現的”階梯“,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孩子。這個是有理論依據的。

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

相當於嬰兒期。這是語言和表象產生前的階段。本階段主要特點是:兒童只是依靠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構築動作格式。本階段兒童在認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體和客體分化和因果聯絡的形成。

②前運算階段(2-7歲)

較之前一階段其質的飛躍表現在:由於訊號功能或象徵功能的出現,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從具體動作中擺脫出來,可以憑藉象徵性格式而在頭腦裡進行表象性思維。這一階段還可再分為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4歲)與直覺思維階段(4-7歲)這樣兩個小階段。

每個孩子都是有差異性的,他們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處於同一水平的,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比如有的孩子語言方面發展得比較快,有的孩子動作方面發展得比較快。這樣你也就不難理解,讓幼兒園的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是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樣的做法違背的孩子的正常發展規律,屬於”揠苗助長“式教育,那麼即使孩子學會了,並且在上小學時感覺輕鬆了,但是有相關資料研究表明,這種暫時性的領先優勢持續不到小學三年級。所以這種教育按照最終的結果來看是失敗的。

唯有接受孩子的個性化差異,可能孩子暫時表現很普通,甚至學習比較吃力,但是我們家長還是要放寬心,即使要花多點心思在教孩子學習上面,在我看來也是值得的,你要相信孩子,只要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的教育,孩子用心學習肯定是差不到哪裡去,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小學甚至初中,成績都很一般,但是到了高中卻成為一匹黑馬,在最後衝刺階段,甩開前面所有參賽選手,拔得頭籌。

綜上所述,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階段跟上一個階段之間都環環相扣,如果在幼兒園時期直接學習小學知識,那等於超過的孩子的接受範圍,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和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匹配,會嚴重破壞孩子認知的正常過程,最終得不償失,而且逼著孩子去學習與他目前認知水平不相匹配的知識,會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沒法讓孩子產生學習興趣。所以幼兒園期間,家長一定要清楚”幼小銜接“的真正目的。

(文章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