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 身高焦慮, 正開啟生長激素的廣闊市場

“沒到一米八,就是三級殘廢”,基於對孩子的身高焦慮,中國家長正在開啟生長激素的廣闊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3%的兒童患有矮小症。並且,在當前社會,身體早已成為人們自我感知的核心要素,身高對個體自我認同及其在人際、群際互動中不斷變化和適應的過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身高焦慮的蔓延,讓“增高”市場也如醫美整形市場一樣磅礴發展。其中最受追捧的產品,莫過於生長激素

過去7年,生長激素市場年複合增長率達30。42%。2013年,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約為12億元,2019年,

市場規模

便已達58。89億元。根據西南證券估算,2020年市場規模大約是77億元。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突破百億,指日可待。

是誰在做生長激素的生意?生長激素市場背後,身高焦慮有何秘密?

陳根: 身高焦慮, 正開啟生長激素的廣闊市場

點選載入圖片

開啟生長激素廣闊市場

生長激素(GrowthHormone,GH)是大腦垂體前葉細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質,是肽類激素的一種,

GH主要生理作用就是促進機體合成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刺激骨骼生長。

GH可以直接作用於前軟骨細胞,使其分化為軟骨細胞,並刺激肝臟和區域性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合成,也刺激軟骨細胞IGF-1受體表達,這些作用促進長骨的縱向生長。

另外,GH可直接刺激成骨細胞代謝,使骨鈣素水平升高,刺激骨的生長。

即便是性成熟以後,骨骺板逐漸融合,骨長度就不再增加,但是GH對骨代謝和維持骨礦物質含量及骨密度仍起重要作用

1958年,Raben等人首次從人垂體中用冰醋酸提取法成功提取出生長激素。在生長激素在經歷了幾代的演變後,1992年,國內仿製

基因

重組人生長激素就已獲得了高表達工程菌,技術指標達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佔菌體總蛋白的30%,產率25mg/L發酵液。如提純到含量98%以上,則可得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純品15mg。

隨著重組人生長激素的發展,其使用適應症的範圍逐漸擴大

。重組生長激素的臨床實踐除了用於治療侏儒症,更是進一步用於改善(潛在的)不良生活質量指標(身材矮小)。

此外,在一些國家,各種可能會導致兒童身材矮小的疾病都被批准為生長激素治療的適應症

,包括慢性腎功能衰竭、特納綜合徵、軟骨發育不全、胎齡小、特發性身材矮小、SHOX基因缺陷徵和努南綜合徵等。

生長激素共有三種劑型,分別為粉針、水針和長效劑型

。相比粉針劑型,水針劑型和長效劑型在生物活性、穩定性、安全性和方便程度等方面的優勢十分顯著。同時,長效劑型實現了一週注射一次,在患者的依從性上相比水針和粉針有明顯優勢。

當然,長效劑型價格則相對較高,患者年用藥金額高達15萬元,相比之下,水針劑型的年用藥金額為5。5萬元,而粉針劑型年用藥金額為2。0萬多元。

可以說,不論是粉針、水針,還是長效劑型,生長激素售價都並不算低。即便如此,在龐大的生長激素需求下,其市場空間依然迅速巨大。

目前,我國兒童的矮小症發病率約為3%,4-15歲被認為是使用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的最佳年齡段。根據矮小症的病因,其中生長激素缺乏症佔比33%,特發性矮小佔比20%,是佔比最高的兩種病因。而目前各種病因導致的矮小症中,60%的患者均可以透過生長激素治療。

根據中華醫學會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矮身材兒童的數量近4000萬,存量巨大,而4-15歲需要治療的患兒大約700萬名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將有320萬適用人群。

但是目前每年就診的患者數量不到30萬名,真正接受治療的患者不足3萬名,藥物治療滲透率不到1%

,相對於歐美髮達國家10%以上的滲透率具有巨大提高空間,重組人生長激素在國內市場具備巨大的潛在空間。

陳根: 身高焦慮, 正開啟生長激素的廣闊市場

點選載入圖片

誰在做生長激素的生意?

正是基於“身高焦慮”下對生長激素的巨大需求,中國家長們撐起了一個近百億的生長激素市場,讓國內藥企頭一次不以價格戰,而是靠“實力”衝擊全球第一。

2020年,全球生長激素巨頭諾和諾德的生長激素銷售額77。04億丹麥克朗,折算人民幣59。12億元;

而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則收入58.03億元,按往年收入構成,近90%收入來自生長激素,約52億元,距離諾和諾德僅一步之遙

在國內,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作為國內最大的生長激素廠商,在2019年獲得了高達74%的市場份額,安科生物和上海聯合賽爾緊跟其後,市場份額則分別為15%、8%。

而金賽藥業之所以能夠稱霸國內生長激素市場,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擁有水針劑的先發優勢。

粉針注射時需要調配成溶液,繁瑣且容易出現二次汙染;與之相比,水針具有抗體產生率低、安全、方便等諸多優點。儘管價格略高,但也成為了萬千家長的首選。

過去幾年資料顯示,金賽藥業超過90%的營收都來自生長激素

。2005年之前,生長激素都主要是粉針,金賽藥業抓住水針替代粉針的機遇,於2005年率先推出水針產品。2015年,金賽藥業營收為10。62億元,2020年已攀升至58。02億元;一同增長的,還有淨利潤。2015年,金賽藥業淨利潤4。46億元,2020年增長至27。6億元。

90%的毛利率,接近50%的淨利率,需求旺盛的生長激素,對藥企們來說,儼然就是印鈔機。

然而,在生長激素市場熱情高漲的另一邊,家長的焦慮卻依然不可解。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身高的差別,從不僅僅表現在每個人的外貌上,更深深影響著個人社會知覺、人格和心理健康。有研究者認為,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身高較高者有著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更高的幸福感,焦慮、抑鬱水平更低。身高上幾釐米的差距,可能就是個人一輩子如影隨形的“陰霾”。

而這些社會的評價反映到孩子身上,造成的父母的“身高焦慮”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成長稍微滯後於同齡人,父母就有可能給孩子來一劑“長高針”的原因了。2012年,央視《每週質量報告》就曝光,不少兒童生長髮育門診的醫生,將生長激素當作“增高神藥”,開給渴望增高的青少年使用。

但要知道,在沒有確診孩子是否缺乏生長激素的情況下,注射生長激素,只會擾亂內分泌系統,適得其反

。並且,並非所有身材矮小的兒童,都適合打生長激素。造成兒童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多種,包括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遺傳等。

其中,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發的矮小症,佔比並不算高,僅有大約32%的矮小症患者是由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此外,生長激素對特發性矮小症也適用。這部分人群,特指不明原因矮小的患者,在國內群體中則佔比約為20%。

陳根: 身高焦慮, 正開啟生長激素的廣闊市場

點選載入圖片

比起生長激素的注射而言,另外四方面的原因更為重要:

1、

飲食的營養性與清淡性,

一些家長為了自己的口味然後沒有區別的對待孩子,中醫認為鹽短骨,也就是說日常飲食的重要性是孩子成長髮育的基礎,重口味與鹽分的大量攝入會直接導致矮小;

2、

睡眠的充足性,

現代社會由於工作與各種資訊科技的發展,晚睡幾乎成為了平常與習慣,導致很多父母缺乏同理心站在孩子的成長角度去思考其作息。對於孩子而言,晚上9點,最晚不能超過9:30分睡覺,這是最天然的生長激素分泌期。醫學研究發現,晚上21:00到凌晨1:00是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倘若錯過這個時間段,就難以補回來。腦垂體要幫助人體分泌多種激素,生長激素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它是不可能每分鐘都在分泌的,而是集中於夜間時間段。

3、

充分的跳高類運動,

跳高類運動包括跳繩、打籃球等,主要是在增強孩子體能與身體活力的同時,透過向上的跳躍類活動能潛意識的激發與喚醒身體向上的意識,促進身體向上成長;

4、

愉悅的成長環境,

比起生長激素而言,孩子內心的快樂與無壓力是長高的關鍵要素。當孩子的內心壓抑的時候,其情緒都受到壓抑的時候,其必然會抑制其身體向上長高的潛意識催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一方面不要將大人事件的各種負責的情感與人際事情傳遞給孩子;另外一方面也不要將自己的焦慮,包括對待孩子學習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焦慮往往讓家長走向盲目。

在我國,生長激素屬於管控類藥物,從流通到使用管控十分嚴格,超適應症使用比例很低。然而,這卻依舊不能阻攔家長們對生長激素的獲取。

一般來說,大醫院醫生會開處方,讓患者到指定的小醫院、小診所去買藥。西南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國內生長激素市場規模接近60億,而國內以主流三甲醫院為主,涵蓋了全國近60%的三甲醫院、20%的三級醫院和1。5%的二級醫院的樣本醫院銷售額僅7。95億元。

按照最普遍的說法,一個人能否能夠繼續長高,關鍵在於這個人的骨垢線是否閉合。但這個關鍵因素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年齡、或者時間限制

。它因人而異,有的人18歲就不再生長,而有的人卻可以在二十三四歲仍然長高。

說到底,身高是先天(基因)配合後天因素(營養/生活習慣/成長環境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可否認,生長激素在國內市場具備巨大的潛在空間,但也仍需要避免對於“求高”而落入的“身高焦慮”陷阱。

最後,如果不能做到上述所說的四個方面,天真的以為靠打生長激素就能幫助孩子長高,這是一種夢想,甚至可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副作用,會反向的抑制孩子本來的生理成長本能。

科學育兒,這是一個擺在當代父母面前的課題,也是對年輕一代父母在真假資訊氾濫的時代中如何有效的鑑別與思考的一種智慧考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