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願再跟你傾訴心事?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父母需知道

看到一個熱門話題:孩子不再和父母傾訴的理由。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他們對父母其實有很多方面的訴求。

由此可見,孩子還是有不少心裡事要說,可為什麼卻有很多孩子不願意再跟父母講心裡話呢?

心理學者李雪說:

語言是很奇妙的東西,父母的迴應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選擇,更反映了親子關係的質量。

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溝通的基礎。

孩子不願意再跟父母說心裡話的理由是:由於當孩子跟父母對話時,父母的錯誤的迴應方式,影響到親子關係,讓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減少,以致孩子關上了心門,不再跟父母交流。

那麼,父母的哪些錯誤的對話迴應方式,造成親子關係不和諧,而讓孩子不再跟父母傾訴心事呢?

讓親子關係可能“成為仇人”的對話。

在這種方式的對話過程中,父母馬上指責或是嘲笑孩子說的話,讓孩子聽起來,感到壓力變大,覺得被看低、人格受到攻擊,自尊心受損,併產生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使得親子關係惡化,這樣的對話中,父母往往會用“指責、鄙視”的話語。

1、指責的話語。

指責的話通常是這樣:

你這孩子究竟是怎麼搞的!你到底會什麼?跟你說過多少遍,你每次都這樣。

所有加上“每天、什麼時候、每次、千萬、絕對、老是、怎樣”的話都是指責的話。

這些話語傳達出一種對孩子的人格、性格上有問題的指責,往往會讓孩子受到很大的傷害,讓孩子變得了自卑、冷漠、孤僻。

曾經看到有一個問題:從小生活在經常被父母指責的家庭裡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有網友這樣回答:

內心永遠都有一個小小的黑屋,門外響起粗重的敲門聲,那個熟悉的嘲諷和打擊不停剜著他們的心。

2、鄙視的話語。

鄙視的話一般是這樣:

你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笨死了;你真的是無可救藥;考成這樣,丟死人了;你真是死腦筋。

常說鄙視話語的父母會習慣先看到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優點。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博士,經過研究發現:常聽鄙視話語的人,生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四十倍。

作為父母,不管有沒有錢,都想要讓孩子吃好、穿好、受好的教育,犧牲自己想要的,努力工作栽培孩子,然而這樣辛苦養育子女的父母,無心說出“指責”鄙視”的話語,有可能讓孩子產生反抗、仇恨心理,給親子關係帶來可怕的殺傷力。

《有愛好好說》一書指出:

當聽到父母那些傷人的話時,34%的孩子變得意志消沉,不願開口說話;而高達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

於是,當孩子遇到任何事情,為了不受到父母“指責”“鄙視”話語的傷害,寧願自己放在心裡,不讓父母知道,哪怕自己委屈得要命,也不跟父母說。

就如一個網友所說:

“學校裡發生的事我從來不會跟父母說。因為,他們總能從中挑出毛病。即使這件事和我無關,他們也會說你不好好上課,只會關注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而且,會指責你這件事做的不對,那件事做的不好……”

其實,並不是孩子不再願意說,只不過是曾經在孩子想說的時候,父母給孩子心裡帶來了太多的失望和疼痛。

那麼,這種指責的話有什麼解藥呢?

方法就是:父母說話時,儘量把音調降低,並養成柔和沉穩的說話習慣,說話時闡述客觀的情況、表達自己的情感,正面並具體地說出自己想要的事項即可。

比如:當孩子說自己不想起床時,

父母指責的話:你為什麼總是這麼晚起?媽媽是怎麼說的?我實在不懂,為何每天要那麼晚睡,早上老是爬不起來,又要不吃早餐就走了嗎?”

父母可以改成這樣說:媽媽希望你早上能早點起來,這樣就能吃媽媽做的早餐了,要不要現在就起床啊?”

那麼,鄙視的話語的解藥呢?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優點,說出表達“肯定、支援、稱讚與尊重”的話語。

比如: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等等,這類表示支援、肯定的話語。

讓親子關係“疏遠”的對話。

讓 親子關係“疏遠”的對話,就是孩子跟父母對話時,孩子說的話,父母不給予直接回應,忽視孩子的情緒,顧左右而言他,這種對話雖然不像“成為仇人的對話”那麼傷感情。但這樣的對話,會讓孩子有種被輕視的感覺,因而讓孩子與父母產生疏離感。此外,也會加深負面的情緒。

比如:孩子從學校回來,正說著有趣的事:

“媽媽,今天在學校的時候,我同學說了一件很好笑的事。”

可是媽媽連瞧都不瞧一眼就說:“喂,別再廢話了,快點吃飯然後去寫作業”或“你今天考試吧?考卷呢?”等這樣的話。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造成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當孩子感到自己不被愛時,心裡就會失望,慢慢離父母越來越遠,從而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也漸行漸遠,變得疏遠和冷淡,孩子就會徹底地對父母關上心門,不再跟父母說心裡話。

記得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一句話:生命最根本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所以,父母不要忽視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孩子情感迴應,當孩子感到被“看見”,被愛時,他對父母的信任會讓他開啟心門,父母與孩子的真正交流也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

當孩子跟父母對話時,都代表著孩子希望與父母有積極的聯結,父母要以肯定的態度接受這個機會,進行“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就能累積心裡的情感存摺。

“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意思是,能縮短父母與孩子內心距離的對話。當孩子在說某件事時,父母要給予眼神交流,表示關心與同感,以友善的態度體諒對方並真心地傾聽。

下面的語句都是“拉近親子關係的話”。

比如:表現關心的話,如:“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可以再多說一點嗎?”

表現認同感的話,如:“一定很傷心吧”“你看起來很煩躁(生氣)”等;

表現傾聽與接受的對話,來理解對方的心情,如:“那個人真的很壞,怎麼可以這樣?”

想要說出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時,父母應該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情緒而非行動,然後儘量談論客觀的情況,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父母想給予忠告或提議時,先聽聽孩子怎麼說,然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但在提出建議前,要先這麼說:

“我聽了你說的之後,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告訴你嗎?”

父母在提出建議前,一定要先獲得孩子的許可,因為要等孩子做好聽那些話的心理準備,再說出來才會有效果。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

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語言是有能量的,要麼詛咒和摧毀。要不是賦能和祝福,作為孩子,他們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看見、被認可、被尊重。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一定要避免“成為仇人的對話”“讓親子關係疏遠的對話”,而多用“拉近親子關係的對話”,相信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你與孩子的溝通更加順暢,孩子也因此會向你敞開心扉,說說心裡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