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主動整理玩具,長大後五方面差距明顯,你還在搶著做嗎?

“自從有了孩子,我家就再也沒有整潔過。”

“我前一秒才把玩具收拾好,下一秒,孩子已經把玩具全都倒出來了。”

“叫孩子收拾玩具,叫了一百遍也沒動靜,到最後還不是我幫他收的。”

上面這些“控訴”無不透露著媽媽們的辛酸和無奈。雖然我們常常會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在收拾整理這件事上,孩子自己做的可能性好像實在是太低了。

不過,如果你準備就這樣放棄了,打算一直跟在孩子後面幫他收拾,那你就真的是在害他了。

收拾整理並不是簡單的小事,不是孩子到了特定年齡就會突然知道該怎麼做的,而是我們家長從小就應該細心教導孩子,幫助他培養的。

在國外,收拾整理還有一個更正式的名字——整理教育,一聽就覺得很重要對不對?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學習整理對孩子來說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好處,以及如何教孩子整理。

01 整理教育包含五大能力的培養

想要把自己的房間和物品收拾得井井有條,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我們大人來說,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首先,孩子要學會思考,找到物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按照特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這是在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當孩子把物品收納進箱子、抽屜、櫃子裡時,需要考慮物品的體積和容器的大小,思考如何擺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這是在培養孩子的空間意識。

第三,物品總是會不斷地增多,但收納空間卻是固定不變的。這要求孩子必須學會取捨,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哪些東西是最重要的,哪些不再需要了,得及時處理掉。

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孩子愛惜物品,不鋪張浪費的品質,以及和物品告別的決斷力。

第四,想要維持空間的整潔,孩子就必須養成把東西及時歸位的習慣,這有助於培養他勤勞、自律的品質。

最後,家是孩子與家人共同生活的環境,孩子不僅要收拾好自己的東西,還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東西隨便亂丟,破壞家的整潔,並且要參與家務勞動,為這個家做貢獻,這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特別有好處。

上面這些都是整理教育包含的基礎內容。如果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整理物品,他不僅會擁有很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清晰、懂得規劃的頭腦,勤勞、自律、有責任心的品質,將來學習、工作上的表現也會比同齡人更出色。

02 三個方法,讓孩子快速學會整理

看到這裡,可能不少家長會犯難,“就算知道了整理的好處,可孩子就是不愛整理,該怎麼辦呢?”

其實孩子並不是偷懶,不愛整理,而是壓根就不會整理。

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我們從小就沒有系統地學過如何整理,自己也並不精通整理這件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東西亂放找不到,物品太多沒地方收納,想要整理無從下手的情況,所以當我們催促孩子“快點收拾”時,他也會覺得困難,自然就產生了“我不會,好麻煩”的心理。

想要讓孩子愛上整理,就要教給他簡單、易學的方法,把整理變成一件有趣、有成就感的事。在這裡,小樣媽給大家分享三個教孩子整理的實用技巧,親測有效,推薦你和孩子試一試。

1、從最簡單的整理開始

所謂最簡單的整理,就是指一步就能完成的整理。整理過程越輕鬆,越簡單,孩子就越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什麼樣的整理是一步就能完成的呢?把東西放進身邊的箱子裡,就只需要一步,即使是一兩歲的孩子也能輕易辦到。

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整理這件事,我們可以準備幾個臨時的收納箱,分別放在他的活動區域。

比如在進門的地上放一個箱子,孩子回家後就可以把書包、外套直接扔進去,非常方便。

在孩子玩玩具的區域放一個箱子,孩子玩好後可以順手把玩具收進這個大箱子裡。

類似的,你可以在浴室放一個髒衣籃,用於收集洗澡時換下的髒衣服。

在餐桌上放置一個托盤,孩子吃完飯或者點心,可以把餐具、垃圾放進這個托盤裡。

因為上面這些臨時收納箱離孩子活動的位置都很近,整理的工作非常輕鬆,所以只要堅持提醒孩子,完成了就表揚,一段時間後,孩子就能養成順手整理的習慣。

等孩子形成整理的意識後,我們只需要逐漸移動箱子的位置,比如把存放書包、外套的箱子從進門處移到孩子的房間,把玩具箱移到收納玩具的區域,要求孩子用餐後把放餐具的托盤收到廚房的水槽裡。

由於要求是循序漸進提高的,只要我們陪著孩子一起整理,堅持提醒和監督他,孩子就會越來越勤於整理。

2、給物品確定固定的擺放位置

為什麼孩子刷完牙後會把牙杯放回原處,卻不會收拾玩好的玩具、看過的平板呢?原因就是牙杯有明確、固定的擺放位置,而玩具、平板卻沒有。

我們知道蒙臺梭利幼兒園的孩子行為習慣都特別好,用過的東西會及時放回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處亂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每一樣東西都有自己固定、唯一、顯而易見的位置。

加上大量地使用托盤,孩子使用好物品後只需把它們放回托盤,再把托盤放回原來的架子上,就能完成歸位這項工作,大大簡化了整理的動作,即使是1、2歲的孩子也能養成很好的收納習慣。

我們也可以借鑑蒙臺梭利幼兒園,和孩子一起商量、決定好每一件玩具/物品的固定位置。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分類。

分類的標準有很多,就拿玩具來說,可以按照大小分類,小的收納在一起,大的收納在一起,這樣小的玩具會比較好找,不容易弄丟;

可以按照用途分類,比如拼搭類的玩具放在一起(樂高、積木),手工類的放在一起(畫筆、剪刀、橡皮泥)。

還可以按照使用頻率來分類,小時候的玩具不經常玩,可以放到收納空間靠裡的位置,最近經常玩的玩具可以放在最方便拿取的位置。

和孩子一起決定分類標準,按照這個標準把所有玩具分成幾類,然後決定最終的擺放位置,這個過程特別重要,必須讓孩子參與進來。

不僅能鍛鍊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加深他對玩具位置的印象,幫他記住每一件玩具的“家”在哪裡。

我很早的時候就給小樣買了三個玩具收納箱,因為沒有分類,小樣玩好玩具從來不會自己整理。

後來,我讀了《整理好身邊的物品》這本指導孩子如何整理的書,和小樣一起把玩具分成了三大類:

一類是過家家相關的玩具,像動物模型、收銀機、切水果玩具等;

一類是手工類玩具,包括繪畫工具、橡皮泥、膠水、剪刀等;

最後一類是“變聰明”的玩具,包括樂高、拼圖、記憶卡片、棋牌類玩具等。

僅僅只是粗略地給箱子分了類,小樣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什麼都不整理的小懶蟲,變成玩好玩具能馬上收拾好的整理小達人。

因為他現在很清楚每一件玩具應該從哪裡拿,放回到哪一個箱子裡,所以學會了自己管理和收納玩具。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有時他們會忘記玩具的“家”在哪裡,你可以把玩具的照片打印出來,貼到整理箱上,這樣孩子一看就明白了,收拾玩具沒難度。

3、幫孩子養成歸位的好習慣

當你和孩子確定好每樣物品的位置後,只需要一條簡單的規則就能幫他養成整理的好習慣:玩好一樣玩具後把它放回原位,才能拿下一樣玩具。

孩子是有惰性的,一開始,他可能做不到及時歸位,這時我們可以用一點激勵政策,準備一個小本子,還有貼紙(或印章),這些物品在文具店就能買到。

孩子做好一次歸位,就在小本子上貼一張貼紙,或蓋一個印章。小本子歸孩子保管,貼紙或印章由我們保管。

等孩子攢到10個或者更多的貼紙/印章時,就給他兌換成精神獎勵。

比如帶他去動物園、博物館,買一本他特別喜歡的書,給他一些特權(決定週末去哪裡玩,決定爸爸媽媽陪自己玩什麼遊戲,決定晚上的選單等),用這種方式鼓勵孩子堅持下來。

當然,你的肯定和讚美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他需要你“看到”他的努力,認可他是個整潔、勤勞、會整理的孩子,這對孩子的意義比玩具、糖果更有價值。

如果你能堅持使用上面的3個方法:

用臨時收納箱培養孩子整理的習慣;

給物品確定一個固定的擺放位置;

使用好後及時歸位。

堅持一段時間,你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人們正是在童年時期學會了怎樣在將來的生活中指揮和引導自己。”

收拾、整理是一件孩子在童年時期就需要認真學習和練習的事,這會直接決定他未來的書桌、辦公桌是整潔還是雜亂,孩子做事是有計劃、有條理,還是一團亂麻、忘東忘西。

會整理,愛整潔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因為他比同齡人多花了10年、20年的時間修煉自己,這樣的人又怎麼會不優秀呢?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教孩子整理的方法,推薦你讀一讀《整理好身邊的物品》這本書。我5歲的兒子小樣,他的蛻變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這本書的作者高取志津香是日本的兒童教育家,她和美國友人一起創辦了JAM網站,一個供家長、老師、孩子溝通交流的平臺。這本書正是在無數家庭實踐、反饋的基礎上誕生的。

不僅有超實用、非常接地氣的整理收納技巧,還加入了很多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方便家長鼓勵、督促孩子改變。把它推薦給你,幫助你見證孩子的成長。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