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鬧哪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你卻說再等等看?

“我家孩子只會咿咿呀呀、嗯嗯啊啊,說的全是火星語。”

“我家孩子聽不懂話,簡單的指令理解起來都費勁。”

“我家孩子只會模仿,整天在那兒自言自語。”

“我家孩子只會單字或疊詞,連個短語都說不明白。”

……

這要鬧哪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你卻說再等等看?

很多家長在後臺留言或打電話諮詢時,可沒少倒苦水,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凸顯,

語言水平和實際年齡不匹配

,相差甚遠。其實,父母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發育遲緩的表現。這個在孩子發育早期出現的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愈發難纏。

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語言發育遲緩的存在,也瞭解它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可他們仍然選擇在家觀察的策略,寄希望於孩子自行痊癒。這是要鬧哪樣?孩子說話都不利索了,居然還要再等等看?

家長對語遲的認知需要進步

不管是網路上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偏見,還是社會上不少家長對語遲的看法,他們的觀念都反映出一個問題:大眾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認識還處於相對老舊的觀念之中,並不知道語言發育遲緩已經成為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髮展的難題。

在以前,我們並不知道

孩子說話晚

詞彙量稀少

構句能力差

理解能力不足

等問題是語言發育遲緩,只把這些表面的症狀當作暫時性的問題,並始終保持著“過段時間就好了”的錯誤想法。

這要鬧哪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你卻說再等等看?

如今,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普及,我們逐漸知曉了語言發育遲緩並不單純是一種語言障礙,它的持續加重還會導致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低下,比如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等,並且還會影響心理成長和性格發展。

學過馬哲的都知道,世界觀是人們正確運用方法論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到語言發育遲緩的意義和它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才能運用科學、正確、合理的育兒方法預防語言發育遲緩的到來,或者幫助孩子儘早擺脫語言發育遲緩的困擾。

關注孩子發育特點,育兒可以有的放矢

大部分家長沒有注意兒童語言發育的規律,通常僅憑經驗或他人的建議判斷孩子是否為語言發育遲緩,這樣相對主觀且模糊的標準只能造成對孩子情況的判斷失誤,“過段時間就好了”的錯誤想法由此產生。因此,瞭解一種科學且通行的語言發育判斷標準非常重要。

在瞭解了兒童正常的語言發育過程後,你就知道如何判斷寶寶的語言發育有無遲緩了:

新生兒期:嬰兒只會哭或者發出細小的喉音;

這要鬧哪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你卻說再等等看?

1-3個月:會用“嗯”“喔”等聲音迴應,逗他時他可以笑出聲

4-6個月:能無意識地發出“爸”“媽”等聲音;

7-9個月:會模仿父母的聲音,會發出聲音引人注意;

10-12個月:可以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了,可以說幾個單字;

1歲-1歲半:能說更多簡單的字和詞,能聽懂簡單指令並執行;

1歲半-2歲:詞彙量增加明顯,能說簡單短語,比如“媽媽抱”“寶寶餓”等;

2歲-2歲半: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會背幾句兒歌,能說明白簡單的事情;

2歲半-3歲:詞彙量飛速增長,會說較長的句子,會背幾首兒歌。

直到孩子3歲半左右,他們的詞彙量有將近500個,並且發音基本準確,對於家長的絕大部分指令都能聽從,能說出並聽懂包含兩個以上意思的句子,能有意識地自主調整語序和語法。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Kuhl教授在兒童語言發展領域有著三十多年的研究,她透過大量對比實驗發現:

在6歲以後

,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會呈下降趨勢。0-6歲是兒童語言發育敏感期,家長如果沒能及時關注到孩子的變化,寶寶對語言的敏感性就會提前降低,原本不會說話的寶寶可能就會慢慢變得不愛說話。

這要鬧哪樣?孩子語言發育遲緩,你卻說再等等看?

所以,面對可能已經發生的語言發育遲緩,爸爸媽媽不能再被陳舊的育兒觀念所左右,等等看並不是解決孩子語言問題的好方法,

及時就診、及時接受語言矯正才是正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