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生的娃,把自己氣得半死還不能吼?不能慣著!

也許,每個老母親在還沒當媽之前,都有過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

天使寶寶聽話乖巧,愛笑不愛鬧,爸爸媽媽溫馨地陪伴在旁邊,看繪本玩遊戲……

然鵝,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生了娃之後,是媽媽的“夢醒時分”。

小寶寶時期,被(做了又不吃的)寶寶輔食、(沒完沒了的)屎尿屁填滿個人空間;到了寶寶大一點,日常更充滿著和熊娃的各種鬥智鬥勇。

在看到寶寶(第八次)把整盒紙巾扯完,或者把新款口紅畫到牆上時,沒有一個媽還能“溫柔而堅定”,沒有!

自己生的娃,把自己氣得半死還不能吼?

說到底,媽媽也是個有脾氣的正常人,“完美媽媽”終究是個夢幻“人設”。

而且,吼孩子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了嗎?

科學“吼娃”全攻略,媽媽請看完,畢竟每天都能用得上。

自己生的娃,把自己氣得半死還不能吼?不能慣著!

科學“吼娃”的正確開啟方式

1.分情況科學“吼娃”

,才能一招制勝

科學“吼娃”也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場合、分型別進行的。

比如,當娃在危險邊緣試探時,不要遲疑,安全第一,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停!!!立刻吼,大聲吼。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和底線的“警告性吼叫”。

而那種反覆嘮叨催促孩子做事情的

“服從性吼叫”

,以及媽媽被渣娃的調皮搗蛋弄得暴跳如雷的

“崩潰式吼叫”

則是反面教材,這兩種吼法要不得。媽媽在踩雷之前記得要深呼吸,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中默唸:“是親生的,是親生的,愛與和平,溫柔堅定”……

2.牢記科學“吼娃”三大原則

科學“吼娃”的秘訣在於要讓娃被“吼”得心服口服。所以,媽媽要牢記“吼娃”

三大原則

①對事不對人,不貼標籤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科學“吼娃”的方式是針對事件,如實描述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問題所在,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②不記仇,不較勁,不翻舊賬

當事情過去了之後就不再提了,如果娃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只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談話,不翻舊賬。

③分清場合,保護娃的面子

最重要的一點是,“吼娃”要看場合,娃年齡雖小,也是要面子的,媽媽可以在事態即將失控前,帶娃離開現場,換一個安靜的空間,進行單獨談話。

自己生的娃,把自己氣得半死還不能吼?不能慣著!

3.“吼娃”不是發洩,而是正向引導孩子

科學“吼娃”不是貪圖一時發洩情緒之爽,其終極目的是有效地教會孩子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

這裡有個“制敵”公式,媽媽快來抄作業:

我的感受是A,因為你做了B,所以,請你做C。

舉個例子:

假如熊孩子把家裡的玩具弄得一團糟,媽媽可以分三步走,首先

表達憤怒,描述感受

“媽媽很生氣,我覺得現場一團糟”,然後,

講述事實

“你把家裡的玩具弄得亂七八糟”,最後

提出解決辦法

“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收拾玩具。”

溝通的時候,多用“我”開頭,少用“你”指責。這樣能幫助媽媽識別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處境,正向引導孩子糾正錯誤。

萬一媽媽真的沒忍住向孩子大吼大叫,記得要事後真誠地向孩子解釋:“媽媽情緒不好,沒有控制住。”再給孩子一個擁抱,說:“雖然剛才批評了你,但媽媽還是一樣的愛你”。

及時修復親子關係,能將吼叫的傷害降到最低,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問題。

以上科學“吼娃”大法各位媽媽get到要點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