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在節目《你好媽媽》中,霍思燕分享過她和兒子嗯哼相處的故事。

嗯哼小的時候不願意跟媽媽一起玩玩具,反倒更願意跟家裡的阿姨玩。

霍思燕擔心孩子和自己不親,就去找了心理醫生。

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心理醫生觀察了很久母子倆相處玩耍的場景,說:“你老告訴孩子應該這樣那樣,這才是城堡,這兒應該插個什麼,他自然就不願意玩了。”

其實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做事的過程中,都會碰到和霍思燕一樣的問題,總喜歡時不時的提醒孩子。

“這個字是這麼寫的嗎?你再仔細看看”

“我說過多少次了,要好好整理自己的書包,你看又忘記帶東西了吧!”

“寫作業的時候頭抬高一點,說了多少遍,你怎麼就是不聽?”

家長提醒孩子從原則上來講並沒有錯,而關鍵的點在於家長在提醒時非常容易陷入這2個誤區:

①不分情況、不分場合、頻率過高,造成過度提醒;

②提醒的話語更傾向於負面的,都是指出孩子的錯誤和不足之處,且帶著比較嚴厲、指責的態度。

這樣一來很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3個方面的不良影響:

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1、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家長跑去喂孩子吃東西;孩子正吃著飯,又讓孩子喝口水,當孩子正在思考的時候,不斷催他們快點寫……

雖然家長做這些事的初衷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但家長如果總是在孩子專注時打擾他們,使孩子的注意力被迫分散,久而久之對注意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有很多家長會說,恰恰就是因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才要提醒他們回神,但這麼做並非長久之計,想讓孩子專注力好,根源還是在於鍛鍊大腦。

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2、孩子失去自主性

家長總是提醒非但不能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還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他們會敏銳地察覺到“我沒做好,爸爸媽媽會比我更著急”,這樣孩子就更加不用操心了。

時間久了,孩子就在學習和生活中失去了自主性,甚至會有“按時作息、好好學習都是在完成父母佈置的任務”的想法。

3、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做事情一次兩次並不能做的特別好,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如果家長太過著急,每次看到一點點錯誤或者不完美的地方就要反覆提醒和糾正,孩子不僅毫無正面的體驗感,而且會對這件事反感,產生牴觸心理甚至是對著幹。

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減少說教,做傾聽型家長

回到文章開頭說的例子,心理醫生給了霍思燕一個建議:認真看孩子在做什麼,爸媽可以在一旁做翻譯。

比如說,“你現在正在蓋一個屋頂是嗎?”“這個是城堡對嗎?”這樣一來一往,孩子會覺得爸媽很懂自己,也就會願意跟爸媽交朋友。

訪談的最後霍思燕說了這麼一句話:“孩子不需要一個說教的媽媽。”

可見,我們在陪伴孩子時一定要避免過度提醒,可以採取“少說多做”的方法,以孩子為中心,觀察他們的表現,根據孩子的節奏提供適當的幫助,而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斷提醒和指揮。

當然,大部分家長提醒孩子,根源還是因為孩子做事做事慢吞吞,非要大人推一步才肯挪一步,的確讓爸媽很難受。

但是,如果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或自主能力確實很不足,就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訓練提升,而不是完全依靠催促提醒。

千萬不要這樣提醒孩子,反而破壞注意力和主動性!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就會難上加難,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及早的重視起來、行動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