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我們都願意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呈現在孩子面前。因為愛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裡擁有最高的地位,享受最好的資源。父母用盡苦心,但是孩子得到得太多,太容易,對孩子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看到食物的差距,路人搖頭:為孩子未來擔心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飯店吃飯,餐廳裡吃飯的人,漸漸地把目光都投向她們。女兒喊著要吃海鮮,媽媽點了一份大蝦給女兒吃,然後自己要了一碗麵條。

女孩子已經7、8歲了,穿得精緻漂亮,兩隻手不停地打著遊戲,張開嘴巴去吃媽媽剝好的蝦仁。

一盤大蝦餵飽了孩子,媽媽才低頭吃麵條

,孩子還不斷地催促媽媽:“你快點吃,我想回家了。”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看到這一幕的

客人有的就輕輕地搖起頭來

,都為這孩子的未來擔憂啊,但是這位媽媽卻好像很享受的樣子,一點都沒意向到這樣對孩子一點都不好。

在家裡有特殊待遇吃得好、穿得好,然後還有人伺候著,不管做錯什麼事,父母捨不得批評都能容忍,被溺愛孩子的人生狀態簡直就是達到了巔峰。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這樣被溺愛著長大的孩子,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享福了,但是

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因為他們長大後,基本會變成這幾種人,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沒有規矩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第一次集體生活,孩子們不同的表現也能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有的孩子很有禮貌,對老師和也也都很友好。有的孩子就很沒有規矩,不聽老師的話,和小朋友打架,不遵守課堂紀律。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孩子沒有規矩,八成都是父母慣的。因為愛孩子,父母捨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從小孩子的行為就被縱容,父母以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孩子不懂規矩、沒有禮貌,而且已經很難改正了。

熊孩子在家裡胡作非為,走上社會就一定會受到懲罰。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不懂感恩

我們身邊那些已經老去的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最寵愛的那個孩子,往往是最不孝敬父母的。父母給孩子太多的愛,

反而可能把孩子養成了一個白眼狼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你吃泡麵,孩子吃海鮮,他認為是正常的事情,等你老了,他自己吃海鮮,還給你吃泡麵,他也覺得是正常的事情。

有很多父母明明沒有那麼大的掙錢的能力,卻一定要堅持富養孩子,結果養成了“敗家子”、“白眼狼”。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

說話、走路、吃飯、穿衣、學習、成長。孩子越長越大,自然而然就應該脫離父母的照顧,自己學會做很多事情。可是,有的孩子成長的機會,就被父母剝奪了。孩子小時候,父母疼愛孩子,吃飯要喂,走路要抱,穿衣要服侍,等到孩子長大了,什麼也不會幹,就成了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嬰”。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估計沒有哪一個父母願意自己孩子成長為這樣的人,那麼我們就應該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

①孩子在家裡要被平等對待。

孩子在家裡不能有特殊地位,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孩子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就拿吃飯來說,

爸爸媽媽吃什麼飯,就應該讓孩子也吃什麼飯

,不要給孩子任何特權,不能“開小灶”,不然孩子會產生高人一等的感覺。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②儘早並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多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辦法陪伴孩子一輩子,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面對生活和現實的一天。愛孩子,就要儘早地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孩子能自己走路就不要抱著他,孩子會自己吃飯,爸爸媽媽就不要再喂他了。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可以學,學會了才是自己的本領,誰也搶不走。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③要規範孩子的一言一行,獎罰要分明。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這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做的。但是,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也應該敢於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改正,

孩子犯了錯也要有適當的懲罰他

。孩子們的行為規範,是父母一點一滴培養的,獎罰分明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什麼是規矩,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

母女倆在服務區吃飯, 看到食物的差距, 路人搖頭: 為孩子未來擔憂

點選載入圖片

④和孩子溝通交流要走心,不要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物質上的供養,還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物質上的滿足,不能代替父母生活上對孩子的關心。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和孩子溝通交流還要走心,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愛,卻不是溺愛,這其中的“度”,還要父母自己來掌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