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希望對抑鬱的你有一點幫助!

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希望對抑鬱的你有一點幫助!

本篇作者 | 容紙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清   泉

今日導讀

今天帶給大家的分享,是一位鬱友分享的一個自己使用的小方法——用畫思維流程導向圖的方式,來找到自己思維當中的誤區所在。

她以自己15歲那年實施自殺的事件為案例,分析了自己在當時的環境下,最終得出“自己只有自殺這一條路可走”這一結論的完整思維流程,抽絲剝繭,重新審視,她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並徹底走出了這一思維誤區。

這個小方法適用於每一個正在被自己的某一種想法觀念困擾的鬱友們,簡單好操作,現在就拿出一張紙,一支筆,開始嘗試吧!

嗨,這裡是容紙,我又來了。

這次我想推薦給大家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方法。這是我第一次住院時的醫生教我的,具體名字我不記得,但是透過這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我們可以重新觀察自己的思維,幫助自己走出思維與認知的困境。

下面,我將以我15歲時,第一次實施自殺前寫的遺書為例,給大家看看我的分析。接下來的這段文字,是我選取的當年寫的遺書中的一部分,可以明顯看出自己在思維上,已經有了比較嚴重的固化認知,而這些想法和觀點,都是環環相扣的,只是當時的我,沒有覺察到其中的問題。

遺書選段

好啦,我幹了什麼你們都知道了,這裡就不再費筆水了。不過,如果你想了解原因,當然可以看看這個。

首先宣告一點,我在中考之後自殺的原因,不是因為考得差、也不是因為學習壓力大、更不是因為我保送了不能追求夢想之類的,雖然時間上看容易讓人聯想。我決定在中考之後實施,只是考慮到不想造成太大影響。

我真正想要自殺的原因是——我發現自己品質太差、不會做人,我覺得自己即使活下來也沒什麼用,所以還不如早點死掉。其實,我從出生到初三以來,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這導致我部分性格發展不完全。

至於我覺得自己“差勁”的品質,大概概括一下就是:我總是一味迎合外人,卻對至親傷害頗深(虛偽);我沒有理想、隨波逐流,別人說什麼我就認為是什麼(沒有主見);我內心十分驕傲,但遇到不懂的事情還不會主動發問(死要面子);我喜歡裝高深,雖然總聽不懂別人的話,但卻希望別人聽懂我的話(做作)。

我知道梵高有精神分裂、貝多芬有躁狂症、牛頓有自閉症。但是時代不同了,在這個社會上,我還是信奉那一句話:“成績再好,不會做人,還是個人渣”。

的確,人在成長過程中,可以改變一些品質,但有些從兒童時期發展至青春期的“習氣”,我認為是改不掉的、即使“改掉”也是作秀。

不知哪位專家說過,一個人在14歲時,性格就基本定型了。現在的我,早已經過了14歲,那麼我定下來的性格呢?是刁蠻公主、打罵父母,還有前面那些。看,活脫脫一人渣,果然還是被毀滅比較好。

另外我再囉嗦幾句,希望我的父母看到這一段。

父母為了幫上我給同學代購的忙,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手動輸網址、出動同事,想盡方法,這就叫溺愛。不能代購就直說,我再讓同學找其他人就行了,我們又不會氣得跳起來大喊大叫在地上邊滾邊哭,不會!這完全是養刁蠻公主的方法,我不知道你們以前有多少這樣的舉動,既然那麼把我當刁蠻公主養,我又怎麼能不刁蠻?這種刁蠻是你們造成的,你們就要學會接受並承擔後果。自己把我慣壞,然後想我為他人著想、彬彬有禮、心懷大眾、充滿感恩?做夢!

最後我有幾句遺言:

對父母:我不知道該對你們說“對不起”還是該閉嘴。我對不起你們的愛,但絕對對得起你們的教育。

說完了。感謝閱讀。

思維流程圖

現在,以當年寫的遺書為參考,我畫了當時的自己經過一系列分析後,得出“自己只有自殺這一條路可走”這一結論的思維流程圖。

思維流程圖是醫生教的。方法很簡單,可以按下面幾個步驟來:

1、先畫出最初原因(指客觀事件:如“我被溺愛”)、最終結果(指最終結論:如“我只能死”);

2、然後寫出自己每一步的看法,在旁邊標註自己是如何推匯出這個結論的,用箭頭連線它們;

3、最後審視自己的思維流程,看看其中有沒有能夠發現錯誤的地方,既可以從事件出發,也可以從結果倒推。

在下圖中,箭頭連線的是我的看法,括號部分是我得出這個結論的判斷依據。最後出現了“繞圈圈”的現象,這是最棘手的,代表陷入惡性迴圈、無法自拔。

重新審視分析

重新審視分析是指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流程,將步驟儘可能細化,看看其中有哪些部分是不合理的。當然,很多地方也許當下的自己還看不出來,需要過一段時間再回頭來看,抽絲剝繭,也許會有新的發現,所以如果現在還看不出來不要心急,可以把自己畫好的圖拿給信賴的人分析,也許也能獲得新的視角,或者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審視。

下面是我重新對這種思維做的的分析:

重新審視後我發現,其實最初的“客觀原因”也帶了不少我的主觀色彩,我得出自己“被溺愛”的結論,是因為我覺得“我不會做家務,很多同學會做”,但是,這個“很多”是我當時很主觀的一種看法,其實並不多,我能確定的只有一兩個。

由“被溺愛”這個我認為的客觀事實,我產生了下一個想法,我沒有自理能力。其實這是不一定的,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是單方面的,被溺愛的小孩一樣可以獲得生活自理能力。

然而當時的我,思維方式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我馬上由“沒有自理能力”,得出下一個觀點“我綜合素質低”。生活自理能力只是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哪怕我真的沒有自理能力,我還是有很多其他優點,但當時的我,將兩者劃了等號。

“確信”自己沒有綜合素質之後,我便“認定”自己是壞人,“確信”性格很難改變這一觀點之後,我便“堅信”自己以後也會很壞,最終得出了自殺這一結論。

現在回頭來看,會發現,其實當時我的思維走了極端,我在對待事物的看法上,不是認為A就是認為B,從來沒有覺得在A和B之間,可能存在一箇中間地帶。

重新審視後,我發現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同時,我也找到了解決之道——那就是在遇到一件事之後,不要著急為其下定義、做結論、做判斷,其實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如果你用絕對的眼光去解讀每一件事物,那思維很容易走進死衚衕。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生活,人生才能更加寬廣。

希望這個方法能對大家稍微起一點幫助。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我自己對自己的分析和審視。受到閱歷、個人意見所限,這個方法不能做到完全拯救,還需要配合其他多種治療方式。最後希望大家可以早日康復。

下面這張思維導圖是容紙抑鬱生病時候的想法,可以看得出是非黑即白的,過於絕對:

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希望對抑鬱的你有一點幫助!

下面這張圖是容紙經過治療後,能夠更全面、更開闊地面對問題,她發現了自己當初生病時想法裡的一些問題:

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希望對抑鬱的你有一點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