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今生最大的敗筆,放了該殺的小人,殺了不該殺的大將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句話:“學史可以明智。”說通俗一點,學習歷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變得更聰明。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說的相當透徹,誰都不是不犯錯誤的聖人,難免會有一些過失。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開國文武元勳,都是那個時代最聰明、勇敢的人,可是即便是這些人,也經常會犯各種錯誤。

諸葛亮今生最大的敗筆,放了該殺的小人,殺了不該殺的大將

如果皇帝不犯錯,就不會傳位給庸主,如果大臣不犯錯,就不會獲罪,就能長久地逍遙快活。可惜就像那句古話,不管是君王還是臣子,都免不了犯一些錯誤。君主犯錯可以亡國,大臣犯錯也許就是被殺頭滅族。

在三國時代,這樣的例子就有許多。比如曹操因為啟用了司馬家的人,後來被人家奪了基業,而劉備因為接納呂布,而被奪了徐州。即便是智謀無出其右的諸葛亮,在他的一生中也犯了幾個錯誤。

諸葛亮今生最大的敗筆,放了該殺的小人,殺了不該殺的大將

說到諸葛亮犯錯,大家必定會想起馬謖。劉備在臨終前就告訴過他,此人不當大用。不料諸葛亮當時說知道了,後面北伐的時候,卻依然派馬謖去帶病守街亭。蜀中人才凋敝固然無能堪以大用,可是用馬謖去防守,還是諸葛亮沒看準人。

其實諸葛亮還錯誤地處置了兩個人。東吳的孫權曾經說過,西蜀的楊儀和魏延是兩個小人。其實不僅是他,就連西蜀的人也知道,楊儀確實是一個小人,當然對於諸葛亮來說,早就知曉了。可是知道是一回事,怎麼處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諸葛亮今生最大的敗筆,放了該殺的小人,殺了不該殺的大將

諸葛亮知道楊儀此人品行不好,可是卻一直沒有管他,而是讓他繼續做官。後來孔明病逝,大軍一下子沒了主帥。魏延一向和楊儀不和,此時起了衝突,軍中無人能夠約束二人。在魏延叫囂的時候,卻不料被馬岱偷襲,一刀就被砍到了馬下。

楊儀這下子覺得自己平亂有功,要不是他大軍可能就亂了,不料回去之後,只是被賞了一箇中軍師的官職,和自己預期的丞相之位相差甚遠。於是此人就忍不住抱怨:丞相去世的時候,我完全能夠帶兵降曹,那比現在好多了,這倒好,只給了我一箇中軍師的官職。

話到此處,足見楊儀品行不端。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一直混跡在朝廷之中,不但沒什麼作為,還總是對自己的位子不滿。而諸葛亮當初看清了他的老底子,卻不能及時處理,不得不說是個敗筆。

而魏延其實按《三國志》記載來看,當時只是想斬殺楊儀,而不是想背叛蜀漢政權,可是因為自己的計劃不周,在意氣用事之後,意外被小將馬岱殺死,也真是憋屈。後期蜀國沒有人才可用,姜維艱難運轉也沒能起到效果。如果魏延不死,兩個人一起為國行事,分兵攻打曹魏,說不定也能突破曹軍的防線。如果此時再聯合江東的孫權,從南面牽制曹丕,說不定攻入中原就能實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