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愛令人窒息:那個因為早戀被爸爸罵“妓女”的女孩,自殺了

很多人都認為生理上的健康就是完全健康了,其實不然,很多生理健康的人心理並不健康,心理疾病同樣會折磨人,讓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在心理疾病中,抑鬱症是比較常見的,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抑鬱症也逐漸低齡化,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孩子患上抑鬱症了。

不久之前,在某平臺上,一位濟南大學的女學生髮布了自己生前的最後一篇文章,最後自殺了。

在文章中我們能夠讀出,這是一位飽受心理上折磨的花季少女,給她帶來如此創傷的就是她的父親,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她一直生活得很痛苦,在女孩的記憶中,從來感受不到父親的溫暖,即使有關心,不過

表達方式過於嚴肅

,讓女兒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關心。

在高三的時候,由於早戀而受到父親的辱罵,罵她是妓女,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還在她的學校門口當眾打罵她。

最後使得女兒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選擇了自殺這一條不歸之路。

可她在臨別之際,還在祝福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2018年,一位二十一歲的花季少女在峨眉山景區跳崖自殺,現場有很多人,他們都在嘗試救助這位少女,不過最後還是沒能留下她,之後這位女孩的遺書在網上曝光,在遺書中,女孩坦言自己得了抑鬱症,在生活中十分的

敏感與脆弱

,十分害怕接近人群,每天的生活都看不到希望,最後心理崩潰選擇跳崖自殺。

當然,由於抑鬱症而放棄生命的並不只是這兩個花季少女,每時每刻都有無數受到抑鬱症折磨而想要結束生命的人,很多人都還只是個孩子。

2007年公佈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

全國有

20%的兒童有抑鬱症傾向,其中的4%是重度抑鬱症,需要接受臨床治療,在八歲到十六歲的孩子中,檢測出抑鬱症的孩子高達34.57%

,而且根據心理學週期顯示,即使是輕度抑鬱症也有很大機率轉變成嚴重抑鬱症。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道,重度抑鬱不僅表現為憂鬱,還表現為全身麻痺一樣的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和自我憐憫,以及無法逃避的絕望感。

是什麼原因使得那些無憂無慮的孩子患上抑鬱症的呢?

從上面兩個女孩的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家庭教育導致的,

家庭因素是孩子患上抑鬱症的首要原因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相信孩子患上抑鬱症了,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心理疾病埋下隱患的時候都是在孩子人格形成的時期,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在學齡前,第一個例子中的女孩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到殘忍的教育。

這位父親不斷地否認自己的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毀掉了孩子的自尊。使得這個女生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沒有任何人認同自己。

鄭淵潔說過:“家長想要毀掉自己的孩子,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具體要怎麼做?”

很多父親在教育的過程中認為嚴厲是必須的,需要讓孩子擺脫對於父母的依賴,其實,這樣的父母就是在故意製造自己才是受害者的假象,把

責任全部推卸在孩子身上

,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讓孩子包攬責任,這樣即使孩子出現問題也不會責怪父母,這一手的好算盤最後就會導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出現,最後走上不歸之路。在孩子看來,父母並不是愛自己,而是自己受到了家庭的冷落,孤獨與抑鬱的禍根就埋下了。

當然,除了父母之外,社會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其實在生活中,

真正有抑鬱症的人是不會說出口的

,他們只會封閉自己,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標榜在患上抑鬱症,大肆宣揚,在一些平臺上甚至成為了

“財富密碼”

,一旦在影片中表示自己患上抑鬱症,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吸引人眼球,增加觀看流量。

這就是一種侮辱真正抑鬱症患者的行為,這些影片或者文章的釋出者大多是正常人,就是為了牟取利益。時間長了之後,人們審美疲勞之後,就不會認為抑鬱症是一種很難治癒的心理疾病,逐漸習以為常,也就不會再關心這種疾病,最後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就會由於得不到關心與幫助而逐漸的對社會絕望,最後踏上不歸之路。

作為父母而言,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心理健康是很重要也是容易忽視的,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思考,多去想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會傷害到孩子的內心,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自己,讓孩子記住的是自己的愛而不是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