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已經把檳城汕頭街起名為“金伯利街”(Kimberley street)。

這名字並無特殊含義,只是倫敦一條普通的街道,而且在南非開普敦、加拿大BC省和香港尖沙咀,都有同名同姓的道路,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這符合英國人頭腦簡單的起名習慣,直接搬個國內的地名充數:比如New York(紐約)、New Jersey (新澤西州)、New London(新倫敦)、New Haven(紐黑文)……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但檳城華人們卻並不買賬,百年來,堅持稱它為“汕頭街”。

原因很簡單,這裡長期有潮汕籍華人做夜市餐飲攤檔生意。或許是因為在這裡能吃到正宗的汕頭口味,又或許是華人們心目中,這已經是檳城的汕頭租界。

總之,汕頭街之名因潮汕美食而起。

而南洋正宗的潮汕美食,則依託汕頭街被傳承下來。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如果白天來到條狹窄的單行線老街,大概會讓人失望。老舊的騎樓滄桑斑駁,看起來垂垂老矣。但夜色掛上來之後,即刻換了副模樣,車水馬龍,人山人海。

就連旁邊幾處深巷,都是險險窄窄地停滿了車子,一位難求。

潮汕小城的夜市既視感立馬撲面而來。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01

潮汕的勤奮

鴨粥、粿汁

潮汕人的勤奮,在汕頭街展露無餘。

所有店鋪的華人老闆,都恨不得一個人頂兩個用,手腳麻利地收賬、切配、烹飪,一氣呵成,手法之嫻熟,讓人眼花繚亂。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而印度裔或者馬來裔的夥計們,則形同夢遊地端盤子、找零,還經常出錯

比如售賣鴨粥粿汁的這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謂鴨粥,就是加了鴨肉鴨雜的粥,入口綿軟,是廣東地區最常見的宵夜。但粿汁就是潮汕專屬了。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粿”與“粉”類似,與後者的區別是,除了主料米粉之外,還加了一定比例的麵粉、薯粉。所以口感更具彈性。海南、廣東地區大多稱為“粄”,只有潮汕和閩南才叫“粿”。可加湯可幹拌可炒。

粿汁由粿片、滷水和滷料三個部分組成。

粿片,是蒸熟切成四方片的粿,至於滷料,常見的有滷豬腸、滷肉、滷豬頭皮,滷鴨肫、滷蛋、滷豆腐泡、滷鴨、滷豆乾等,滷水當然就是滷料時的醬油色湯汁了。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店主手腳極其麻利,煮粿、加料、澆汁。

熱乎乎的吃上一口,鹹香入味,回口還有淡淡的甜味,如果還不過癮,再加上一隻鴨腿,滷製的火候十分到位,汁水的味道已經浸到了每一條肉絲之中。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潮州方言裡,“汁”與“雜”同音,粿汁其實不是粿汁,而是“粿雜”。

這樣一道充滿了鄉土風味的小吃隨先輩漂洋過海落地生根,又如何緊緊捉住了一代人的味覺鄉愁,在地圖上以“飲食”標籤了一段段不容抹煞的移民史,讓身處不同時空的後輩還能以“食物身份證”去閱讀過去,真是一件甚為了不起的事情。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02

潮汕的安逸與團結

炒粿條、四果湯

在汕頭街,很容易體會到潮汕人的性格,比如安逸、比如團結。

短短百米的街道,所有檔口的利用率都是最大化的。店內店外擺上桌椅,你賣飲料、我做炒粿條、他煎蠔烙,分工合作,但術業有專攻,力求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

比如炒粿條鋪和四果湯店的配合,讓人叫絕。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和粿汁類似的炒粿條是最好吃的。和廣東人吃完牛肉火鍋之後,附帶的那種加了牛肉和芥蘭的炒牛河不同,潮汕的炒粿條要濃墨重彩得多。

先爆香大蝦和蒜米,然後加入豆芽、粿條、韭蔥翻炒,這時候店主會問“雞蛋鴨蛋?”鴨蛋要另加一馬幣,任君喜歡。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最後,加老抽生抽辣椒粉等調味,再加點睛的加蛤蜊、豬油渣和幾片香腸。大鍋要翻炒得乒乓作響,讓人不由擔心鍋子被敲破,帶著表演性質。但只有這種旺火急炒,才能翻騰出濃郁的鑊氣。

店主在攤檔旁掛出了從前的老照片,從他的父親開始,傳承到現任54歲的攤主,已經有40年、兩代人之手。恐怕也只有南洋華人,才有這份安逸度日,長久經營的心態。

炒粿條背後的店面,就是著名的四果湯,按照汕頭街預設的規矩,買了炒粿條,是可以走進背後的店鋪裡吃的,但必須再買一份本店的食物。

四果湯是發源於附件漳州的小甜水,在臨近的潮汕地區也很流行,龍眼、銀杏果、紅豆、蓮子四種乾果,加糖水燉的湯,想不好吃都難。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馬來是熱帶國家,氣候炎熱,四果湯的標配是冰塊店主把冰塊放在雙層塑膠保溫桶內保溫,隨用隨取。以勺子剷下去,舀起冰塊嘩啦嘩啦的聲音,異常悅耳,確實是消暑良品。

尤其是一口充滿煙火氣息的炒粿條,再一口輕靈的四果湯,一清一濁、一濃一淡,相得益彰。

03

潮汕的傳統

滷雞腳、粿條湯、蠔烙,以及肉骨茶

汕頭街上,偶爾也會出現來湊熱鬧的白人。

我遇到一個金髮美女,似乎對中國人的食物饒有興趣。但東張西望了半天之後,最後選擇了一份炸雞,默默坐到角落去吃了。

很多中國人專屬的食物,在洋人們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比如,堪稱汕頭街地標的天皇雞腳粿條湯。

主角的這份雞腳簡直經典,雞腳已經滷到脫骨,輕輕一抿肉就下來了。滷雞腳的滷汁鹹甜交融,真是讓人慾罷不能。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粿條湯裡的粿條和炒粿條不同,有點類似米粉,更有嚼勁。門口等位時就見員工在倒湯渣子,湯底用豬骨、雞骨、鴨骨一起熬製成,清澈卻鮮濃。

8。5馬幣一碗,配料有三種:鰻魚丸六粒,肉紮實而不脆,剛剛好是我喜歡的那一種丸子口感;肉碎是將豬肉壓在平鍋上變成薄薄一片的“扁肉碎”;還有鴨肉和雜碎。

蘸料只一種,蒜米青椒醬油,鮮而不辣,和鰻魚丸尤其搭調。

中間一小撮炸蒜是點睛之筆,它是整碗湯粉唯一的煙火氣,一點點足矣。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華人做生意很靈活,一份吃了不夠,問老闆娘,可不可以再來一份,只要魚丸,老闆娘風風火火答曰:“沒問題,6塊5就好啦!”

蠔烙也是老外們不吃的,生蠔在他們眼裡,只能烤和生吃。

但潮汕的蠔烙卻在汕頭街展示得無比細緻,將木薯粉漿和雞蛋在平底鍋上炒拌,加入蠔仔,煎至金黃,配上兩碟酸甜辣醬,而非魚露和香菜。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還有加了各種草藥的肉骨茶,也讓外國人退避三舍。汕頭街的肉骨茶分幹、溼兩種,乾肉骨茶類似於廣東的啫啫煲,濃油赤醬,有淡淡的藥味。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溼肉骨茶更好吃,白胡椒味濃,有隱約的藥材味,湯裡有粉腸排骨豬肚,燉得火候剛好,肉不會爛也不會柴,湯是所有精華的所在,吃了肉,再喝湯,這是廣東人最愛的“靚湯”。

汕頭街吃了一遍,從傍晚6點半,吃到晚上11點半逐漸打烊,和洶湧的人潮們一起退去。熙熙攘攘中,不知誰播放著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有種讓人覺得愜意舒坦的氛圍。

在馬來西亞,有條的“汕頭街”!

——

潮汕話裡,有句俗語“平安當大賺”。

意思是指一個人如果身體健康、家裡平安,那麼他就得到極好的本錢,不用破財,也就等於賺錢了。

在物慾橫流的國內,或許已經很少能感覺到“平安當大賺”的心態,但意外地,南洋這一條僅百米長的“潮汕租界”裡的潮汕店主們,倒把這四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