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雜詩是記錄各種觀感的詩歌,唐代詩人王維幽居於終南山時,經常與朋友在此飲酒賦詩,他就寫了很多雜詩,表達自己閒適心情、以及對朋友離去後的依依不捨。另一位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也善於抒寫雜詩,走在從長安回家的路上,看見曠野無垠、蒼茫遼闊的場景,詩人便滿懷羈旅愁思,心情迷離。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而詩人生性淡泊,更愛青山綠水,所以當他離開喧鬧的都市,再次聞到鄉村中荷風送香、聽到露滴清響之時,頓時就將煩惱和惆悵拋到了九霄雲外。元代一位才子也曾仕途失意,更經歷了家國的變遷,心中更有無盡的憂愁。下面介紹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山居雜詩元代:元好問瘦竹藤斜掛,叢花草亂生。林高風有態,苔滑水無聲。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元好問是金代著名詩人,他自小聰慧勤奮,蒙古軍南下時他避亂河南,那時就已經名震京師,大家都稱其為才子。元滅金以後,他就隱居於山林。他的作品剛健悲壯,不事雕琢,不少作品都反映了時代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是金、元時期成就最高和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這裡選的是元好問創作的《山居雜詩》中的一首,這首小詩一、二句和三、四句都是對偶句,描寫人跡罕至的山上,由叢花、樹木、山風、溪水等組成的寧靜優美的風景,富有淳樸自然的情趣。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元好問一生經歷坎坷,仕途更是不順。他在36歲時曾經是金朝的一位國史館編修,生活非常清苦,而且很久都得不到升遷,於是他便告假回到登封。後來雖然當了縣令,但蒙古軍已經佔領了很多地方,金國也四處告急,岌岌可危,元好問擔任的的縣令當然也到此為止。元好問後來還曾被元軍俘虜,耶律楚材非常讚賞他的文學才華,還竭力把他推薦給忽必烈。但詩人只是說服對方重視儒學,最終還是決定離開了仕途。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正因為詩人經歷曲折,才更加懂得安居生活的不易,也非常珍惜這種閒適恬淡的生活環境。隱居期間,詩人經常獨自一人在郊外散步,也在大自然中捕捉創作的靈感。有一次他徜徉在山間小路,看見各種奇花異草和古木怪石,就即興賦詩。前兩句的大意是,瘦竹上斜掛著藤,花叢中雜亂地長著草。“斜掛”、“亂生”,都是說這些藤竹、花草不是人工栽種、打理,也突顯了山野植物自由隨意的生長姿態。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後兩句是說,樹林高處的樹梢擺動,使無形的風有了形態。溪底的青苔柔滑,溪水順暢地流過,幾乎聽不到水流聲。“風有態”,將無形的山風表現得很有形態,彷彿是樹林約束了其運動軌跡;而“水無聲”,則襯托了山林裡的幽靜,也彰顯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元好問不愧是大才子,短短四句話,就描繪了竹與藤的婉繞、樹與風的纏綿,還有青草給叢花的映襯、青苔對溪水的潤滑。作者雖然沒有一句讚美之詞,字裡行間卻融入了深情。那是清苦中不覺得煩惱,孤獨處不感到寂寞;那是清麗裡透出含蓄,瀟灑處又蘊含穩重。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其實再細味最後兩句,也能得到一定的啟迪。正如楊萬里在詩中所寫,“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溪水在山間與礁石碰撞,就會發生巨大的聲響。而在元好問的筆下,因為山石都覆蓋了青苔,具有潤滑作用,所以才不會發出嘈雜吵鬧的聲音。引申開來,為人處世的潤滑作用就是個人的底蘊和涵養。同樣一件事情,有人還沒幹到一半,就到處宣揚自己的功勞;而有人則默默無聞地低頭做事,絲毫不計較得失榮辱。短期來看,似乎前者更容易得到實惠,但長期以往,後者卻更被人們認同和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