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谷歌、亞馬遜十年反壟斷案看,強監管會讓企業“剎車”嗎?

2021年以來,國內反壟斷監管升溫。在接連不斷的罰單、調查等外部影響下,整個網際網路科技板塊上市公司承受估值壓力,阿里、美團、拼多多、騰訊、百度等公司股價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跌,平均跌幅超過30%。

美國是國際上較早開始反壟斷監管的國家,也曾經是反壟斷處罰最重的政府,除了常見的鉅額罰單,其處罰最為嚴重的是責令企業進行業務拆分,但這樣的案例在二戰後當代史上僅發生過一次,是1984年對AT&T的拆分。

最近十年來,雖然類似的重罰比較罕見,但美國針對IBM、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知名科技企業的反壟斷訴訟常年不斷。

當前,網際網路強監管成為全球性、常態化議題,各國反壟斷監管的“出發點”和“態度方式“又有明顯不同。與美國動輒拆分的訴訟和重罰相比,我國的反壟斷監管更強調“鼓勵創新和規範發展”,盡顯呵護、引導之意。

隨著時代需求的變化,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又應如何變化發展思路?國外一些科技企業走過的路值得借鑑。

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如何走出新週期

美國就是世界上最早出臺反壟斷法的國家。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標準石油公司被拆分為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一戰前夕,1912 年,美國國內反托拉斯運動達到高潮,金融財團J。P。摩根公司因為金融混業經營問題也遭遇一分為二——,被拆分為J。P。摩根與摩根士丹利。

進入當代,美國最嚴厲的一次反壟斷處罰就是1984年,美國司法部拆分電信巨頭AT&T,分拆出一個繼承了母公司名稱的新AT&T公司(專營長途電話業務)和七個本地電話公司,美國電信業從此進入了競爭時代,但新的AT&T也從此一蹶不振。

在20世紀70-80年代,對IBM的反壟斷審查和訴訟是最典型代表,訴訟自1969年起至1982年結束,橫跨 13年之久。

這一階段,在政策的強壓下,IBM業務受到了影響,但其自身內在的核心競爭力能否跟上新技術變化更為重要。

IBM公開了除BIOS系統外的所有技術標準及資料,對存在壟斷指控的業務逐步調整和退讓,最終美國司法部撤訴。冗長的訴訟期讓IBM投入了十餘億美元,且將專門從事資料服務業務部分超低價出售給競爭對手CDC公司,期間微軟、蘋果、戴爾等公司迅速發展開始搶佔新市場,IBM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衝擊。

到了20世紀90年代,微軟成為美國新一輪反壟斷的重點監管物件。

微軟憑藉Windows系統站穩腳跟,壟斷近90%以上的桌面市場。1998年和2020年,美國司法部兩次提出反壟斷訴訟指控微軟壟斷作業系統,以期將微軟進行拆分。

但正如AT&T拆分後發展受挫,在美國各界引起重大爭議,美國司法部也最終沒有再真正實施過這一“大殺器”。微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化解了“拆分”危機。但微軟付出了18億美元的和解費用、禁止參與可能損及競爭對手的排他性交易以及公佈部分技術資料的代價。

2003年後雖然在歐洲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再升溫,但微軟在自身業績和股價方面都沒有新的明顯增長,主要問題更源於“內在因素”。與IBM類似,微軟因為戰略失誤,錯失移動網際網路紅利,導致長達十年多的增長相對乏力。

進入20世紀,新一輪網際網路浪潮下,新銳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FAAG(Facebook臉書、Apple蘋果、Amazon亞馬遜、Google谷歌)迅速崛起為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也成了美國反壟斷調查的新重點物件。

但這一輪監管中,美國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的監管態度早期相對溫和,調查、起訴多以和解結束,較少大額罰款。直到2019年美國執法調查開始活躍,2020年後更是重新發力。

2020年10月,美國司法部表示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其在搜尋和搜尋廣告領域妨礙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這一行動被視為美國政府20年前對微軟提起反不正當競爭訴訟之後,所採取的最大規模的反壟斷行動。

緊接著,11月歐盟委員會也對亞馬遜提起反壟斷指控,指控亞馬遜濫用其平臺上的商家資料。近年來,亞馬遜的商業行為在歐盟和美國一直受到審查。2020年12月,Facebook也在全美48個州被髮起反壟斷訴訟,訴訟建議對Facebook實施分拆,剝離WhatsApp和instagram。

但在這最新一輪美國反壟斷強監管下,新科技巨頭們卻有了不一樣的表現。股票市場是公司內在成長性最直觀的晴雨表:近期亞馬遜、谷歌、臉書等美國科技公司股價創出新高,從2020年初到近期的高點,其股價最高分別上漲89。6%、79。3%、60。7%。

除了市場環境和貨幣寬鬆政策等外部因素影響,這些新科技巨頭不受反壟斷“動搖”的新高走勢,更多仍源於“內在因素”——雖然經受外界壓力,但

透過技術創新投入,他們也走出了新一輪技術創新驅動下的成長週期。

這也是和上兩輪反壟斷衝擊相比,巨頭公司最迥異的一個應對變化。

天風證券近期覆盤的谷歌最近十年多發展路徑頗具代表性:政策監管倒逼谷歌迴歸探索新發展路徑,在不斷的業務創新和研發投入下,找到了雲計算等新的增長點。

谷歌在最近十年間,變壓力為動力,經歷了兩次重大的架構調整,並且一直伴隨著巨大的“業務創新投入”。尤其是2015年穀歌第二次架構調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分離原谷歌核心業務與其他業務。創新科技業務合組為Other Bets,經營獨立性和激勵機制明顯改善。2015-2020年收入增速區間為13%-23%,盈利水平企穩。

與此同時,谷歌研發開支佔比整體呈上行趨勢,技術積累深厚。不僅確保核心計算業務的長期競爭力,也在多個未來具備廣闊應用前景的領域形成領先優勢,包括雲計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這一輪股價新高就表現了市場對其長期增長前景的看好。

同樣的,老牌巨頭微軟也在2014年開始一改頹勢,隨著其在雲計算市場的成功轉型,長期增長潛力被開啟,微軟估值和超額收益重回上行通道,至今股價上漲9倍最多。

而亞馬遜雲更是成功轉型雲業務的代表,2006年亞馬遜便向公眾開放了自己的雲服務平臺(AWS),有投行分析機構,單獨對亞馬遜雲業務給出4256億美元的估值,與其主營電商業務的4865億美金估值不分伯仲。目前亞馬遜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最完整的產品線與生態圈。

第三方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美國雲基礎設施支出猛增29%至186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雲服務市場,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三大廠商佔總支出的69%。具體來看,亞馬遜AWS憑藉37%市場份額穩居行業榜首。

整體看來,當代史上美國反壟斷調查歷史長達五十餘年,整體監管態度經歷了嚴格到溫和,近期再度趨嚴的變化。FAAG、微軟為代表的科技企業雖然長期處於監管環境中,但最近十年依然是發展最快的美國企業代表,在外部壓力下,他們靠創新技術投入找到了新發展引擎。

從谷歌、亞馬遜十年反壟斷案看,強監管會讓企業“剎車”嗎?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應如何主動作為

回到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前有阿里巴巴被罰款182。28億元,後有美團被立案調查。種種訊號背後,中國網際網路反壟斷監管也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但對比美國的歷史經驗和市場表現可以看出,由於反壟斷趨嚴對於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還是“新鮮事物”,因為鮮少前車之鑑,網際網路公司股價普遍受到較大調整。

公開交易資料顯示,年初以來,百度自上一輪上漲的高點下跌了51%,美團48%,拼多多47%、京東39%、阿里巴巴(港股)26%、騰訊27%。

早前,阿里巴巴公佈了2021財年第四季度業績,資料顯示,該公司Q1營收1873。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但由於一次性的反壟斷罰款,Q1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虧損為54。79億元人民幣,這開了阿里巴巴自2014年9月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先例。

實際上,相比美國反壟斷監管歷史上動輒提出拆分的嚴厲訴訟,我國政府反壟斷監管的出發點和態度都更加“溫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工在談2021年市場熱點問題提出堅持“三個並重”,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加快完善競爭治理,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明確“支援各類企業創新發展,支援平臺經濟健康規範發展”的監管態度。

在阿里巴巴收到罰單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肯定了我國平臺經濟快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中的地位和作用,“規範是為了更好發展,“扯袖子’也是一種愛護。”

並舉例,放眼全球範圍內的平臺經濟發展,依法規範,不僅不會帶來行業的凋零,反而會促進其更有活力更高質量發展。發達國家對蘋果、亞馬遜等平臺經濟巨頭的反壟斷監管,並沒有讓這些企業失去核心競爭力,反而促使其積極做強核心業務,實現長遠健康發展。同時,反壟斷監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網際網路新銳誕生和成長,併為整個行業帶來強勁活力。

整體看來,鼓勵創新、鼓勵競爭、鼓勵健康規範發展是我國反壟斷監管的根本出發點。在反壟斷即將走向更長期的常態化監管週期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能否成功借鑑外國科技同行的經驗,走出新一輪增長,將決定中國網際網路的未來。

新的轉折點下,已經有網際網路企業先知先覺做出改革。

近期騰訊啟動新一輪戰略升級,宣佈“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推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大戰略,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將成為騰訊發展的底座,牽引騰訊所有核心業務。

這一次升級與騰訊以往幾次戰略升級不同,不再是業務的外延,更是一次發展核心的明確——騰訊是把社會價值寫入戰略層面的第一家企業,在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尋找平衡。

這也不失為中國網際網路界的一次主動嘗試。

馬化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做業務需要有一些基礎投入,比如研發、資料中心,看似是成本,其實是你成長的根基和基礎。同樣的,對社會價值的投入也是企業的根基,是成長的底座,它絕不是點綴。

早在2018年,騰訊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雖然還有大量的流量優勢可以“吃老本”,騰訊卻提出了第三次產業網際網路轉型戰略,如同當年的谷歌一樣,開始加大業務投入。

從財報和公開新聞中可以窺見,騰訊這兩年在業務領域的投入明顯增加。

去年,騰訊提出行業規模最大的5000億新基建投入計劃。在最新的戰略升級下,騰訊還將進一步增加社會價值創新領域相關的投入,其首期投入計劃是500億。財報顯示,近年來,騰訊資本支出投入明顯高於行業,主要發力雲計算、大資料等基礎技術和設施投入。

而在研發上,一季度,一般及行政開支同比增長34%至190億元,反映研發開支及僱員成本增加。相比較去年一季度末,騰訊新增員工達到24990人,目前擁有89228名僱員。截至去年底,研發人員佔騰訊總人數為68%,這個數字在網際網路大廠中位居前列。

在一季報後的業績溝通會上,騰訊高管明確,“未來騰訊將加大投入。我們將把部分增量利潤投資到新的領域。”並強調,這裡的投入主要指騰訊自有運營的業務,人才、寬頻和基礎設施、影片應用將是主要三個投入領域,其中對企業服務需要更長的投入週期。

反壟斷監管趨勢不可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新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和成長路徑,未來,或許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將開啟主動轉型之路。

從谷歌、亞馬遜十年反壟斷案看,強監管會讓企業“剎車”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