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薦書】《記憶的隱味》:一本書讓日本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就像譯者新井一二三在譯序中寫的,日本是個美食大國,有的是“料理家”,但《記憶的隱味》這本書的作者高山直美的確與眾不同。她的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歐洲和南美洲,也在東京吉祥寺“諸國空想料理店”當過十二年主廚。“她介紹的不單是食物,還包括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市場的氣味、火車站的噪音、溫度和溼度。”

【週末薦書】《記憶的隱味》:一本書讓日本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在越南,高山直美寫的是露天咖啡座的老闆娘,熱帶季風氣候區驟雨初歇的傍晚,剛洗過澡的小女孩前額上撲的爽身粉,推著腳踏車賣烤魷魚乾的小販。在馬尼拉的餐廳裡,“天花板上的吊扇,慢慢轉動著大片的葉片”,這句話讓我瞬間想起電影《情人》裡溼熱的南洋。

在韓國的火車站臺上買的海苔卷,和她吃慣的中規中矩的日本壽司卷不同,因為包了魚肉腸、煎蛋和醃蘿蔔乾,卷得又不夠緊,咬了幾口就散開了。這樣的紕漏和火車上人們不對號坐座位的習慣一樣,看起來粗率,往好處想卻是隨意和自由。同樣是東亞,相似的食物卻反映了日韓民族精神氣質的微妙區別。

【週末薦書】《記憶的隱味》:一本書讓日本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秘魯紅色的蝦湯裡有濃郁的蝦黃和番茄味,也許是把蝦殼也燒進去的緣故,吃起來“舌頭上有稍微卡滋卡滋的感覺”。列車窗外的山景是連綿的紅色,端著飯碗的母親追著孩子跑,“母子倆都打著膚色和地面一樣紅的赤腳,捲起一片風塵”。

列維-斯特勞斯把南美稱為“憂鬱的熱帶”,在這片土地上,印第安人馴化了土豆。按照飲食人類學家的說法,食物是有“階層”之分的,不同的食材適合不同的人群。凡·高畫過土豆,也寫過這樣的句子:“吃土豆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土豆。”書中《食物的始祖》這篇文章裡,老太太用乾燥開裂的手指剝開土豆這個細節,和凡·高的描寫如出一轍。食物一經她的筆,頓時有了“身世”之感。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裡寫過一種吉野山區裡用柿子葉製作的飯卷。他感嘆道:“我對於缺乏物資的山鄉人家竟然能發明如此美味實在欽佩不已。因此當我瞭解到各個地方都有其鄉土風味的菜餚時,就覺得現在鄉間人家的味覺比城市人家高明得多。”

【週末薦書】《記憶的隱味》:一本書讓日本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記憶的隱味》裡的日本食物就是這樣質樸而有味的存在。小時候家裡雜物間裡梅子的水果清香,新潟剛出爐的手工麵筋的氣味,賣蔬菜的阿姨用米糠醬醃漬的蘿蔔乾的鹹味,廣島站小巷裡烤雞胗的熱氣。原來頑固地留在人們心底,喚起溫柔鄉愁的正是尋常煙火味。

書裡的配圖拍的是高山直美親手還原的記憶中的美味。她的菜品大多盛在不起眼的餐具裡,粗陶、竹筐子,甚至搪瓷盤子的邊緣都有些剝落了。木板桌上有裂縫和疤眼,烤好的帶皮土豆和蠶豆直接堆在牛皮紙上。然而正是這些粗糲之處讓它們呈現出一種令人信服的魅力,可以想象這些樸素的食物是如何撫慰了旅人的轆轆飢腸和不安。

谷崎潤一郎說:“我想把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弄得更深沉些,牆壁更黯淡些,把多餘的東西推進昏暗裡,把無用的室內裝飾剝掉。”看來把“文學”換成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似乎都可行,看來高山直美也深諳“隱”的妙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