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但我想很多人知道這句話的白話文釋義後都會感到疑問,“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孔子怎麼會說出這麼沒有“含金量”的話?大家會覺得這難道不是小朋友就應該知道的道理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小朋友

帶著疑問,本期我們將一起來探討《論語》為政篇第十七,同時也是我的原創《論語》系列解讀第8篇,為政篇第十七原文和釋義如下: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釋義:

孔子說:“仲由,我平日所講的道理,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首先我們需要否認的是,並不是孔子這句話沒有“含金量”,相反,這句話在《論語》當中是很重要的一句話,而我們之所以覺得這句話太過於淺顯,是因為我們把他理解錯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教室

並不適用所有“知識”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不是一句適合廣泛應用所有場景的一句話,孔子說的這兩句話,是有一個關鍵性的前提,那就是這個“知之”背後的道理,是孔子所傳授的道理。

孔子在為政篇還說過這麼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在70歲之後能夠做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不會犯錯。也就是說,孔子在和學生們傳道的時候,態度是十分謹慎的,所說的都是正確的道理,如果對於道聽途書的道理,沒有經過判斷的道理,就不應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孔子

並不適合所有人知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別人應該知道的,你可以讓他知道,別人不應該知道的,你就不應該讓他知道”。這樣翻譯很繞,但在我們人生當中卻非常關鍵。

由於每個人的社會背景不同,你所瞭解的知識,在說給別人聽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他是否應該聽到這些知識。對於公司層面,有些我們知道的東西是涉及保密的,在飯桌上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對於朋友而言,有些你覺得對別人好的東西,其實對於他來說可能並不需要甚至有壞處,這時候就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是否應該知道你想說的東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飯桌

道聽途說的“知識”要格外注意

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社交平臺和諮詢平臺都很發達,我們經常能聽到、看到各種各樣的資訊,很多人在看到新鮮有趣的東西的時候都忍不住想和朋友分享,其實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道聽途書的“知識”,自己都還沒把握,甚至完全沒搞懂的“知識”,傳不出去,是很不謹慎、對朋友很不負責的態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上網

總結

孔子的每一句話都深諳大道,只是我們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時候,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解釋,那就相當於坐井觀天,無法體會其中的美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最淺顯的道理是我們求學的時候要講誠信;深一層次的道理是我們要學會識人,別人不應該知道的,就不要到處傳播;再深一層次的道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在資訊爆炸知道,要清楚哪些知識是真正的知識,哪些是糟糠。

結尾討論環節:大家平時喜歡看哪一類的新聞資訊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