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前言

根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末,微信的月活人數已經突破了12億。也就是說,除了不會玩微信的老人和不能玩微信的小孩,中國人幾乎人手一個微信了。

如今的騰訊微信,已經成為了國民級的網際網路社交通訊產品,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其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無人能及。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然而,其實當年有這三個產品,它們都有機會打敗微信的,但最後都失敗了。其中原因,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這三個產品到底是哪三個產品呢?其中又有著怎樣曲折離奇,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它是微信的“老前輩”

微信是由騰訊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在經過上十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使用者人數最多的國民級APP。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微信誕生之前,就有一款產品走在微信前面,並且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

這款產品,就是由當年中國移動推出的著名網際網路社交通訊軟體——移動飛信。

飛信這款社交通訊產品,是由中國移動公司在2007年5月開發並正式發行的。

飛信比微信早推出4年之久,並且微信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參考和借鑑了飛信的。所以說,飛信可以算得上是微信的“老前輩”。

靠著中國移動這座大山的飛信,從出現的那一刻就擁有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根據當時的資料調查顯示:

截止2008年末,飛信的使用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是除騰訊QQ之外,中國最大的社交通訊軟體;而到了2010年末,飛信的使用人數更是突破2億人,大有與騰訊QQ分庭抗禮之勢。

如果飛信能夠再接再厲,發揮出自己的獨特優勢,相信後來者微信是很難佔領市場,直至發展成如今的社交霸主的。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那麼,為什麼“老前輩”飛信卻被後來者騰訊微信所打敗呢?這其中到底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呢?

其一,中國移動保守觀念太重。

中國移動之所以開發出飛信這種產品,說白了,其目的還是為了噁心一下競爭對手的。

而眾所周知,中國移動最強有的競爭對手,就是目前中國另外的兩家通訊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飛信從釋出之日起,就直接拒絕了電信和聯通號碼來註冊,只能用移動號碼註冊。

這種狹隘的做法,直接限制了飛信的使用者群體,導致飛信的使用者人數長期增長緩慢。

其二,移動決策層對飛信不重視。

在中國移動的決策層眼裡,飛信從最初開始就只是一個“攪屎棍”的角色,沒有人認為飛信這個業務真正有多大的前途。

和中國移動每天就高達數十億的業務量比較起來,移動QQ以及飛信的利潤實在少得可憐。因此,中國移動的領導層對飛信初期的重視嚴重不足。

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移動端顯示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但是與此對應的中國移動對飛信這個移動端的即時通訊軟體的投入卻逐年遞減。

其三,各種利益糾葛太多。

據飛信前員工透露,與飛信這個軟體有利益糾葛的機構、公司多達36個,但是中國移動領導層對相關的權利、責任與利益分配並不對等。

比如某些對飛信提供支撐的中國移動部門,由於屬於央企機構,因此並不直接享有飛信的業務提成。這導致中國移動內部出現了很多消極怠工的現象。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正是因為飛信的相關機構、公司之間的消極怠工,拖後腿,甚至刻意拉倒車,所以在飛信從2007年推出開始,到2013年被中國移動公司分拆,整整5年多時間,僅進行了14次版本更新。

當然,我以上所說的,只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歡迎各位朋友留言補充。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原因,導致飛信這個起步早、靠山大的著名產品,竟然最後敗給了後來者騰訊微信,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它有實力與微信一戰

如果說騰訊微信的名字,是參考和借鑑了“老前輩”移動飛信的話;那麼,微信的介面風格以及初期的運營模式,則是參考和借鑑了另一款知名產品。

這款產品,相信雷軍和小米的粉絲們,應該都非常地清楚。沒錯,它就是雷軍在2010年推出的著名網際網路社交通訊產品——米聊。

2010年12月,小米釋出了中國第一款模仿國外著名網際網路社交通訊軟體“Kik”的產品,先是Android版,繼而是iPhone版,雷軍將它命名為“米聊”。

雷軍曾有名言: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顯然米聊就站在了網際網路社交通訊行業的風口之上,不知道當時雷軍是否認為米聊是順勢顛覆騰訊的機會?

根據米聊官方的資料顯示,從2010年底啟動內測,米聊自上線半年以來,註冊使用者達到了200萬,這一資料的公佈表明使用者對米聊的使用率正在不斷地提高。

並且截止到2011年6月,米聊已經覆蓋了Android、iPhone、Symbian等系統平臺,正在向跨平臺方向發展。

基於小米手機強勁的發展勢頭,附著於小米手機之上的網際網路通訊軟體——米聊,在短時間內同樣得到了廣大雷軍和小米粉絲的熱烈歡迎。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在當時而言,米聊是一種頗為新穎的聊天軟體,它既不同於騰訊QQ那樣的複雜多變,又不同於移動飛信那樣的死氣沉沉,深受廣大年輕使用者的喜愛。

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不出什麼紕漏,米聊是很有可能打敗騰訊QQ的。而騰訊後來研發出的微信,想要在米聊強大的使用者群中突圍,並非易事。

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2011年騰訊也意識到了新的危機,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地推出微信。

並且,由於米聊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之下,米聊終究還是敗給了後來者騰訊微信。

而至於其中的原因,則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為什麼如日中天的米聊,會敗給後來者微信呢?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內部主觀原因是,雷軍和小米根本就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米聊上面。

雷軍一直說,小米要涉足硬體、作業系統和軟體三個層面。硬體則是品質過硬的小米手機,作業系統則是小米手機的MIUI系統,軟體則是雷軍於2010年推出的“米聊”產品。

但是,在雷軍的潛意識裡面,他始終認為,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應該是硬體>系統>軟體。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雷軍將主要的精力一直都放在了小米手機上面,其次是MIUI系統;而至於屬於“軟體”性質的米聊,雷軍則一直沒有花費太多精力在這上面。

其二,外部客觀原因則是,馬化騰和騰訊在網際網路社交領域的實力太過強大。

微信剛出來時,並沒有多少人知道,騰訊為了扶持微信,便將大量的QQ使用者引流到了微信裡面,成為了微信的新使用者。

當時,QQ和微信完全是互通的,大量的QQ使用者,在微信的強勢宣傳下,紛紛一鍵註冊了微訊號。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從QQ導流到微信的新使用者,僅僅一年時間,就已經達到1億之多,將雷軍的米聊遠遠地甩在身後。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內部主觀原因加上外部客觀原因,導致後來者微信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迅速地甩開了先行者米聊,直到後來差距越來越大,不可同日而語。

阿里打算靠它擊敗微信

阿里和騰訊,作為中國的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其實一直都是在互掐的。

騰訊想方設法地想要進攻阿里的電商腹地,所以接二連三地扶持了京東,美團和拼多多。

而阿里也一直以來想要進攻騰訊的社交腹地,所以在2013年的時候,也推出了一款著名產品。

這款在2013年9月23日被阿里巴巴隆重推出的產品,就是著名的網際網路社交通訊軟體——來往。

“來往”是阿里推出的即時通訊軟體,也是阿里第一款獨立於電商業務之外的社交產品,其核心功能是實現熟人之間的社交。除了語音、文字等基本的通訊功能之外,“來往”支援“閱後即焚”。

“來往”不僅是移動端產品,更是一個針對個人使用者的新一代友好互動平臺。它把人們的社交、生活和消費等不同的應用場景連結起來。

這個平臺將會依託於整個阿里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過億的手機淘寶和旺信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需求,打造出新的無線應用場景。

馬雲對來往可謂是寄予厚望,發動員工全力推廣。在他看來,阿里旗下數萬員工,每個人拉100人,數百萬使用者唾手可得——這就是來往的基本盤。

依靠這個基本盤再擴張出去,來往就有可能抗衡微信,把微信形成的“高頻入口”給搶奪回去。

據傳,阿里巴巴傾全公司之力,傾力打造來往,在阿里巴巴內部是戰略級產品,可以說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當時許多阿里巴巴的內部員工,紛紛都以能夠進入來往運營部門為榮。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而馬雲更是豪擲千金,直接劃撥給了來往運營部門5個億的首期資金作為運營啟動資金。

可以說,為了和騰訊搶奪社交入口,上至馬雲,下到阿里巴巴的基層員工,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誓要將來往做大做強。

而來往的前期運營資料確實也頗為亮眼,上線短短兩個月,使用者人數就直接突破了100萬,實在是讓人十分的欣喜。

如果按照這個發展勢頭,再加上阿里巴巴強大的技術,資源以及資金支援,來往在未來打敗微信,也不是毫無可能。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一地雞毛,僅僅兩年之後,2015年11月18日下午訊息,阿里巴巴旗下社交App來往宣佈將更名為點點蟲,這也直接宣告了來往的沒落。

那麼,背靠財大氣粗的阿里巴巴的來往,當年本有與微信的一戰之力的,為何卻在短短兩年之內就宣告敗北了呢?

就我個人看法,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運營策略失誤。

阿里巴巴 借鑑了騰訊將QQ的使用者直接導流到微信的做法,所以也將阿里旺旺的使用者導流進入了來往。

但這種做法,實在是“畫虎不成反類犬”。QQ和微信的使用者群體相似,可以直接導流;但阿里旺旺上的使用者都是買東西的,只有商家和客戶的關係,將他們導流到來往上毫無用處。

也正是因為如此,來往在早期就直接造就了一大批沒什麼活躍度的“殭屍使用者”。

其二,使用者體驗糟糕。

從使用者體驗上來說,微信的功能設計各方面都很到位,細節的創新很有特色。

而來往值得吐槽的地方就太多了,許多功能體驗不好。在功能大體相當的情況下,使用者本身就不太願意做遷移,產品體驗再做得不好,就更留不住人了。

來往後面更名為點點蟲後,這口碑和體驗更是差到了極點,被使用者拋棄是在所難免。從使用者體驗上來說,再度暴露出阿里骨子裡的只有電商基因,客戶端產品實在是做不好。

其三,推廣方式不當。

前面說過,馬雲為了推廣來往,就發動了全公司的員工,打算傾全員之力進行推廣。阿里巴巴甚至將這項工作算進了員工KPI裡面,誰做不好就會受到處罰。

這種強制性的做法,導致許多員工心裡有很大意見,所以很多人都是陽奉陰違,消極怠工,為了完成任務就隨便拉人,不管這個人到底有沒有使用來往APP。

當年這三個產品都有機會打敗微信,但最後都失敗了,原因真是令人唏噓

這種強制性的,非自然而然地使用,導致來往app雖然看似使用者很多,但是活躍性卻非常地差,使用者增長也極其的緩慢。

正是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這個靠山強大的app,最終還是在時代的大潮,被微信所打敗。

最後總結

當年,其實飛信,米聊和來往,都是有與微信的一戰之力的,甚至是有機會打敗微信的,只是最後都是失敗了而已。

關於失敗的原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但是在我看來,在這一系列的失敗原因中,自身的主觀原因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沒做好,被使用者所拋棄,這又能怪誰呢?

各位朋友,你們對此怎麼看?歡迎大家各抒己見,踴躍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