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農曆已經進入八月了,在農曆的八月之中,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月夕”。老話說:“月夕

秋分

前,必定是災年”,是啥意思?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的?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中秋節是如何產生的?

每個季節都由孟、仲、季三個月所組成,農曆的八月也是秋季的仲月,仲月也叫仲秋,以前的“仲秋”與“中秋”是通用的,中秋節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而中秋節的產生來源於人們對天象的崇拜,在夜空中,

月亮

是最大最亮的,所以中秋節也要“月夕”。

月亮每時每刻都在繞著地球執行,大約二十七天七小時多執行一圈,然而地球本身也在執行,所以月亮每次繞到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間為二十九天半,也就是一個月。然而由於太陽引力的緣故,導致月亮的執行軌跡並不是固定的,所以月亮到地球的距離也是時遠時近。最遠時約為四十萬千米,最近時約為三十六萬千米。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在一年之中,農曆的八月份是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看上去最大最亮,就是因為距離比平時近的緣故。於是人們就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然而這已是宋朝以後的事情了。

其實最初的中秋節來源於古人“祭月”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最初是皇家的禮儀之一,後來就演變成了以“團圓”為主的習俗。最初的中秋節叫“祭月節”,因月亮屬陰,因此祭月的習俗主要由婦女來完成,所以民間還有“男不祭月,女不拜灶”的習俗。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中秋祭月有啥含義?

其實最初的“祭月節”並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秋分。俗話說:“春祭日,秋祭月”,意思就是春分祭太陽,秋分祭月亮。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經過赤道上方,所以這兩天都是白晝和黑夜一樣長的,但是春分之後,白晝開始比黑夜長,秋分之後黑夜開始比白晝長。

白晝加長就是陽氣增長,黑夜加長就是陰氣增長,所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每到春分那一天,帝王就會出東門外祭拜太陽,到了秋分時,就會出西門外拜月亮。這種祭祀的活動是為了“迎氣”的。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春分拜太陽的目的就是迎接陽氣的,而秋分拜月亮是為了迎接寒氣的。因為從秋分開始,陰氣就開始左右萬物了,所以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因此春分的早晨去東門外拜太陽,秋分的傍晚去西門外拜月亮,並且還有各種儀式以及歌舞等。

而這種“祭月”的習俗最初是皇家的禮儀之一,後來傳到了民間,北宋時期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大最亮,於是人們就把祭月的習俗該成了八月十五。但八月十五隻是月圓之夜,並不能反映出氣的變化規律。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災年

月夕就是中秋節,指的是八月十五,而中秋節是從秋分祭月的習俗中演變而來的,而“祭月”的習俗則是迎接寒氣的。真正的“祭月節”是在秋分,因為秋分那一天,太陽正好執行到赤道上方,並且會繼續南行,從那一天開始黑夜才比白晝長。

如果秋分在八月十五之後,也就代表著祭拜的儀式早了。在一年之中,春分到秋分之間,白晝比黑夜長,秋分之後,黑夜比白晝時間長。春分迎接陽氣,就是因為春分到秋分之間屬陽,而秋分迎接寒氣,也是因為秋分之後到春分之前屬陰。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而這種屬相可是純粹的,比如立秋之後,金氣開始增強,陽氣開始收斂,但並不是說陽氣完全消失了,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到了秋分那一天,金氣升到最強並開始減弱,那一刻陽氣已經完全收斂消失入土了。

如果八月十五在秋分之前,也就意味著八月十五的月圓之夜在屬陽的時間段裡面,月亮屬陰,八月十五的月亮陰氣最重,處於屬陽的時間段裡面就為不當令,也就預示著是災年,所以就有了“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災年”的說法。

俗話說: “月夕秋分前, 必定是災年”, 八月十五與秋分有啥關係?

點選載入圖片

因為八月十五是一年之中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是陰氣最重的時候,本應該在黑夜長的時間段裡面,如果跑到了白晝時間長的時間段裡面,那就不好了。陰氣跑到了屬陽的時間段裡,就像陽光下的陰暗的角落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