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必然的“一戰”

關注點家庭幸福服務者(FamilyWarmLove)↑↑↑

改變心理,改變生活!

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必然的“一戰”

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就是有行動能力的、能夠自己負責的個體。

1

人剛降臨的時候,是如此的脆弱,以至於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活下來都是不可能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不具備行動能力與自己負責的。

一個人是如何一個無法自我負責的嬰兒,變成一個有行動能力、有自主決斷力、能夠為自己負責的成年個體呢?

一般情況下,

在嬰兒的時候,父母替代了孩子的行動力與自我負責的部分,承擔著孩子生存的功能。

隨著時間,孩子慢慢地從父母手裡將這部分拿回來,或者父母慢慢的還給孩子。

這很像權力的交接過程。

如果孩子和父母都可以是理性的,那麼過程或許就會平穩過渡。

然而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是充滿感情的人類,理性在每個人身上佔比還是少得可憐的(不到10%)。

也因為此,讓權力交接的過程會變得有些激烈,無異於一場“戰爭”。

2

但只有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孩子,才是很好的得到了自主性和能力。

在進入青春期以前,交接的過程是緩慢地進行著,父母影響力還是很大。

但在進入青春以後,這個交接變得異常激烈,孩子與父母都艱難的掙扎著,發生著正面交鋒。

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

非常渴望擁有成年人的特權,

他會強烈的要求父母讓自己決定自己的穿著、飲食、生活空間、交友、戀愛、未來方向等等。

這些自我決定讓他感受到了自由與掌控感帶來極大的個人存在感。

但這些部分會給父母帶來挑戰,因為對於父母而言,

被孩子需要,這種持續多年體驗,讓父母感覺到很舒服和有價值。

突然一下不被需要了,孩子開始唱反調,以及孩子將要離開的徵兆,都會讓父母感覺到難受和不舒服。

另外一個層面,也是擔心孩子是否有能力勝任,是否會受傷等等,這是必要的。

不舒服與擔心,會讓父母們謹慎地將自我照顧與自我負責的部分交給自己孩子的。

父母與孩子,就會爆發“戰爭衝突”,被很多“專家”稱為青春期綜合徵的現象就出現了。

然而他們過程中,始終面臨一些誘惑

對於孩子來說,

做孩子可以心安理得的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照顧與支援。

會很舒服享受著父母給的舒適的床、可口的飯菜、充裕金錢、人脈支援等等。

這是他作為成年人沒辦法心安理得獲得的。

作為一個成人,這些可能都必須要自己去獲取了,這是成為成年人的代價。

對於父母來說,

是會心甘情願的替孩子完成很多發展任務,各種照顧好好照顧孩子。

這樣孩子永遠需要我,也不會離開我,對於父母來說本來就是舒服的,也有價值的。

但父母這麼做同樣是是有代價的,

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沒有自主效能力很弱的人,可能是沒辦法適應社會,只能留在家裡。

因為父母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不需要/沒機會去承擔這些塑造自我的任務,也就沒辦法發展出相應的自我和各種能力。

Ps:這就是啃老族的互動機制。

一句話來說,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價,只是,我們可以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付出多少。

3

正常的發展,雖然會有拉扯,但是都會傾向於“戰爭”的方式

無論對於孩子父母,還是人類族群來說,最終都會更傾向於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主效能力強的人。

孩子會不斷的勝利,不斷拿回自己的自主性部分,父母在看到孩子可以自我照顧以及能力以後,也會真正的放手,最終孩子成為一個成熟成年人。

與父母關係,從孩子與父母的有階級的關係,變成與父母平等相處的成年人的關係。

可以這麼說,經歷過“戰爭”的洗禮而長大的孩子,才是實現了真正的獨立。

4

然而總有意外發生讓這個程序受阻,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問題”青少年。

一些常見阻斷這個過程的

1、父母情感需要,孩子或被動或主動的被留下來做“小孩”。

比如媽媽與爸爸關係糟糕,媽媽可能就會將孩子留在身邊。

2、孩子“生病”了,各種疾病貼標籤。

疾病有一種權力:免除了孩子成人努力的資格。

被診斷為抑鬱症的孩子,讓家長會一直以病人方式對待孩子,會替代孩子做很多事情。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可能性,不在這兒一一列舉。

有調查顯示,尋求心理幫助的孩子或者成年人,超過一半都是或曾經是“乖孩子”“聽父母話的”。

所以作為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請吃粽子!

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必然的“一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