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史記》中明確記載:

“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於晉。”

可見,趙氏的處境還不如嬴氏,至少嬴(秦)氏的先祖有機會為天子養馬,而趙氏先祖則一窮二白家徒四壁。

趙夙的出現,改變了趙氏的命運。

趙夙是晉國的大夫,因他為晉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得到“晉獻公賜趙夙耿”的嘉獎。隨著趙氏成為晉國貴族,又先後出現了許多趙氏名人,如:主理晉國國政的趙盾等。雖然,趙氏發展期間出現了一些風波,如屠岸賈滅趙氏等,但好在趙氏在晉國威望較高,每次危機都得到貴人庇佑,所以趙氏的火種得以留存下來。到了晉平公上位時,趙武已官拜正卿,成為晉國政壇首屈一指的人物。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趙氏獲得的第一塊封地,要歸功於趙簡子。

史料記載:

“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

從這以後,趙氏有了落腳之地,正式開始了擴張之路。後來,趙簡子又用同樣的方式,繞過晉國國君殺掉了邯鄲午,奪取了晉陽,進一步擴大了趙氏家族的力量。在《春秋》這部史料中,作者在此處預示了趙簡子即將背叛晉國。當然,這只是後人的後知後覺罷了,當時的晉人並無此預感,歷史的沿革也不會因為後世的史料而改變。

晉定公二十一年,趙簡子奪取了邯鄲和柏人。此時的趙國,已儼然成為晉國最強大的家族勢力之一。趙襄子上臺後,與其他四卿共同發兵反晉,將晉出公趕出晉地。到了趙敬侯時期,又發生了“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從這以後,趙國便已成為實力強大的諸侯,而不是強國的附庸。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對於趙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在這一年趙國肅清了周遭的中山等國,奪取了曲陽、丹丘、華陽、石邑、封龍、東垣等土地。在接下來的兩年中,趙國再次討伐中山國,將國土擴張至燕、代地區。從這以後,趙國的發展勢頭迅猛,逐漸有了與群雄爭鋒的資本。

趙惠文王十二年,趙國與秦、魏、韓、燕四國聯合,討伐齊國。四年後,趙國再次與秦國聯手,進攻齊國。由於,此時的趙國有名將廉頗坐鎮,所以趙軍順利地拿下了昔陽。在接下來的征伐裡,趙奢、廉頗先後奪取了安陽、麥丘等軍事重地。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早年趙國與秦國始終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外交關係。或許是因為趙、秦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這兩個大國自然而然地聯合到一起。遺憾的是,歷代趙王沒有意識到與虎謀皮的危險,秦人之所以聯合趙國,只是為了在中原地區擴張領土罷了。

正當趙國蓬勃發展之際,秦國突然從趙國背後暗算,以趙國違背盟約為由奪取了趙國後方的幾座城池。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在長平之戰爆發之前,趙國的發展態勢良好,且一直保持著進取的狀態。雖然,趙國的力量無法與齊、秦比肩,但趙國卻已隱隱有了成為強國的苗頭。而趙國的失敗原因,筆者認為:一是因為趙國嫉妒恃強,與虎(秦)謀皮,以至於,遭到秦人暗算;二是因為趙國發展的速度太快,欲速則不達,對土地的控制力不足。

總而言之,長平之戰的失敗,預示著趙國已開始走下坡路。趙孝成王上位後,聯合齊國擊退了強勢的秦國。公元前262年,貪慕土地的趙孝成王收下了韓國人進獻的上黨郡,間接引發了長平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擅長殲滅戰的白起一舉殲滅趙國的散兵遊勇,將四十萬趙卒坑殺殆盡,創造了戰爭史上最可怕的屠殺事件。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在秦國橫掃諸國的統一戰爭中,趙國順理成章地落敗,淪為秦朝立國的墊腳石。到了公元前229年,秦攻趙國,趙幽繆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將使用反間計使幽繆王殺李牧、司馬尚。秦將王翦於是率大軍攻趙,突破井陘口。前228年,攻陷邯鄲,俘虜了趙幽繆王。

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立趙嘉為王,在代稱王六年。曾在前226年之間,與燕軍合兵於易水之西,大戰秦軍。戰敗後,燕王交出太子丹。前222年秦軍向代進軍,破滅趙代王嘉,至此,趙國徹底滅亡了。

這場戰爭以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了秦國的墊腳石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司馬遷先生在《史記》中對趙國衰落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可謂相當中肯。

從趙國的滅亡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道理:

一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多半是陷阱,切莫貪慕小利;

二是、在利益場上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

三是、切莫利令智昏,因小失大。

趙國國君在這三點上做的不足,所以,趙國最終成為戰國史上的曇花,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