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餘秋雨為何無人問津了這三件事暴露了他的人品!

很多人都聽說過餘秋雨,都知道他是現當代的文化學者,但你可知道他還有個流傳甚廣的外號叫做“

餘含淚

”?難道這是文人相輕給他帶來的影響?其實細細說來,還是有一番原因的。

餘秋雨是什麼時候開始走紅的呢?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餘秋雨可以說是橫亙在世紀之交,成為一種人人相爭的文化符號,他將自己的“文化散文”變成一股潮流,受到行業內外人們的追捧。隨著他的一本《文化苦旅》的面世,就傳來了兩種聲音。讚美者稱他“舉重若輕,力能扛鼎”,批判者認為餘秋雨的作品只能勉強成為“文化口紅”。餘秋雨曾經在《何謂文化》中說道:“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於人世間普及的愛和善良。”這樣的正能量讓世人產生共鳴,更欣賞這位作家,然而好景不長。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餘秋雨為何無人問津了這三件事暴露了他的人品!

餘秋雨是怎麼被大家的口水淹沒的呢?大概有這幾方面的原因。首先,餘秋雨的自我誇耀過了度,那種優越感的爆棚讓人讀來甚是不適。無論是對自己妻子馬蘭(因飾演西遊記中唐僧的母親而被觀眾熟知)的美貌還是對自己的認可,總是在書中“不經意”地表達,卻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讓人讀了總有幾分尷尬。而且在作品中總有一些“閒來之筆”誇耀自己一番,和袁隆平、鍾南山等人套近乎,頗有幾分“扯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餘秋雨為何無人問津了這三件事暴露了他的人品!

其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些美化過度,溢美之辭更是摻雜著誇張的意味。但是對於同時代的部分文化名人,則是會一再貶低。在餘秋雨筆下的柳宗元、蘇軾、司馬遷等人都是“完人”,而對於年齡相仿的易中天先生則是“一個電視上講三國故事還不錯的文人”,兩相對比之下,讀者直言“矯情”,畢竟“狀其無暇則近於偽”。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餘秋雨為何無人問津了這三件事暴露了他的人品!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有“餘含淚”這樣一個綽號。因為在汶川地震期間,他曾發表一篇《含淚勸告請願災民》的博文,他將自己的完全置放在官員的角度,而喪失了應有的公正立場。所以有網友說他:

“有文無德,實在敗類”

。誠然這樣的評論攻擊性太強,而全盤否定了餘秋雨。而梁宏達一句話卻說得極好“

文人應不為當權者搖旗吶喊

”。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餘秋雨為何無人問津了這三件事暴露了他的人品!

無論站在什麼立場,對於餘秋雨都應該客觀看待。

如果是作品,應該尊重《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等,但是如果是作者的私德人品則應該客觀對待

。對於這位文化名人,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