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危急時刻,崇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居然沒有一個人前來。《明史 李自成傳》記載: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嗚鍾集百官,無至者。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于山亭,帝遂崩。太監王承恩縊於側。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崇禎無可奈何上吊而去,自縊前在衣襟上寫有“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也”,以及“可將文官盡皆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崇禎對文臣是憤憤不平的充滿怨言。

崇禎自殺以後,跟隨殉節的也不是沒有,《明史 李自成傳》記載:登皇極殿,據御座,下令大索帝后,期百官三日朝見。文臣自範景文、勳戚自劉文炳以下,殉節者四十餘人。宮女魏氏投河,從者二百餘人。有幾十個大臣為之獻身,大部分大臣正準備朝賀新皇帝李自成了。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正如崇禎帝太子朱慈烺所說:“文武百官最無義,明日必至朝賀”,果然次日,朝賀者一千三百餘人。李自成都要感嘆:“此輩不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

明朝滅亡,文人大臣的骨頭也消失了嗎?看看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進南京城時,只有25個“識時務”的建文朝大臣在兵部尚書茹瑺的帶領下,手舉降表出來迎接朱棣,朱棣很是惱怒:整個建文朝不少於600個大臣,為何只有20來個投降?朱棣大怒之下殺了一百多大個文臣,方孝孺就是最典型的硬骨頭。方孝孺因拒絕給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誅十族,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明史》所說:“‘靖難’之役,朝臣多捐軀殉國……從容就節,非大義素明者不能也。”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明朝中前期出現不少硬骨頭的文人大臣,保衛北京的于謙,彈劾奸臣的楊繼盛,都是名垂千古的鐵血丹心。可是明朝末年,卻出現了懸崖式墜落,文人風骨丟失殆盡。公元1645年,南明都城南京城破前夕,一個乞丐寫了首的絕命詩:

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

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留命一條!

乞丐目睹殘明百官焚香跪迎清軍入城,他感嘆,那麼多士大夫,到頭來為什麼紛紛向外敵投降,其氣節竟不如他們這樣的乞丐?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早在滿人入關前投降清朝的明朝大員就有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洪承疇、祖大壽等人,1644年4月吳三桂更是率領關寧鐵騎降清並引領清軍入關,充當了滅亡南明政權的急先鋒。1645年清軍渡過長江後南明大臣忻城伯趙之龍、禮部尚書錢謙益、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靈璧候湯國祚、定遠候鄧文鬱、大學士王鐸、都御史唐世濟等人率明軍獻南京城降清。弘光帝朱由菘本人被南明總兵田雄、馬得功等人劫持獻於滿清。明朝官員是爭先恐後去投降,“氣節”這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寫了。

看看龔鼎孳的表現就知道某些人的表現無恥到什麼程度了。龔鼎孳,崇禎七年進士,司職給事中,明亡後,“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誰來降誰。清朝人譏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賊御史”,龔鼎孳振振詞:“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多爾袞認為龔鼎孳“此等人只宜縮頸靜坐,何得侈口論人”,“人果自立忠貞然後可以責人”,諷刺他“自比魏徵,而以李賊比唐太宗,可謂無恥”。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孫之獬,明朝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軍入關後,他 俯首乞降。孫之獬是漢人大臣中第一個剃髮易冠的,上疏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髮留辮。他上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什麼叫數典忘祖,孫之獬就是。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明朝滅亡後,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後參加科舉,積極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

明末清初文壇上赫赫有名的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個個都是明臣仕清的名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用在他們身上恰如其分。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四海宗盟五十年”文壇領袖錢謙益表現最可笑,既想做婊子還要立牌坊,投降清朝又暗中詆譭清朝,結果被乾隆罵他是“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他的氣節反而不如秦淮名妓柳如是,柳如是力勸錢謙益投池殉國,而錢謙益推池水“冷極奈何”而作罷。但柳如是卻奮身跳入水中,後被人救起。 正所謂“偽名儒,不如真名妓”。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遺書,歷代朝廷都要表彰忠義之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傳統文人的底線。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清朝乾隆深通此道,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乾隆帝頒發諭旨曰:“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 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 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蹟,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 為萬世臣子植綱常!”故編纂《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於《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 中。

從努爾哈赤第一個投降的低階軍官李永芳開始,一共記錄了120個人。根據情況又將其劃分為甲類和乙類。所謂甲類就是投降清朝後功勳卓著的人,乙類就是投降清朝後毫無建樹的人。乾隆的目的是“崇獎忠貞”、“風勵臣節”,讓國人效忠清王朝,從而鞏固清朝的統治。

明朝滅亡,文人的骨頭哪裡去了

乾隆立“貳臣傳”同時又給明朝為國捐軀的忠臣給予諡號,明軍將領盧象升抗擊滿清慘烈戰死,乾隆追諡忠肅。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滿清破城,一家四十餘口皆壯烈戰死,乾隆專諡忠定。

乾隆旗幟鮮明地否定了“貳臣”,高度褒揚了能夠堅持忠孝立場的明代捐軀將領,無論是統治高度還是道統高度,乾隆需要大臣的忠心,人人都學錢謙益吳三桂,清朝能存幾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