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電影行業的各種“大製作”通常也會產生“大排放”,以《蝙蝠俠:黑暗騎士》為例,製作團隊為了拍成拍攝,共計消耗了價值50萬美元的汽油和價值整整100萬美元的道具和套裝建材,其中有不少還要用來實現大場面的爆炸效果(比如經典的小丑炸醫院鏡頭);而在《復仇者聯盟》系列的每部電影中,演員和工作人員也動輒就是幾千人,這些人員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以拍攝不同的附屬場景,期間的所有衣食住行都會產生相當量的排放(而漫威最大反派滅霸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打了響指)。

相關研究顯示,預算超過7000萬美元的電影大片平均每部可以產生284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3700英畝森林全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這個數字還僅限於電影製作,沒有納入電影生命週期的後期階段(比如電影發行)。根據加州大學對好萊塢電影製作的環境影響進行的一項調查,在娛樂之都洛杉磯,電影製作對當地空氣汙染的貢獻比多數行業(包括航空航天製造、服裝和酒店業)都要大,只有燃料精煉行業的排放量能夠與之一戰。

在碳中和時代,電影行業當然也不能繼續這樣“娛樂至死”下去。隨著近年來對全球變暖和可持續性問題認識的提高,電影製作公司們也開始有意識地做出改變,除了越來越多的電影題材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外(想想大名鼎鼎的《2012》),還有很多電影製作組開始努力減少或抵消拍攝過程中的排放量。本文下面就將為大家介紹其中幾部“碳中和電影”,來看看都有哪些在你的影單中吧。

後天TheDayAfterTomorrow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後天》是著名的災難片,論知名程度和內容水準都不輸《2012》,內容講述的是溫室效應所引發的連鎖反應讓地球極點發生了轉移,突發的氣候鉅變引發了一場不可挽救的災難,人們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艱難求生。

為了配合電影的生態主題,電影導演羅蘭·艾默裡奇自掏腰包,花了20萬美元,用植樹和可再生能源投資專案抵消了電影製作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這使得該影片成為了“好萊塢第一部碳中和大片”。

埃默裡希曾經表示,儘管那些災難性的結果不會像電影裡發生的那樣快,但片中描繪的事件確實可能出現。開啟這部電影的影評網頁,你會發現在電影上映的2004年和如今的2021年,觀眾的評論有著明顯的變化。回想今年世界各地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不要讓這部電影變成預言”絕不能只是感慨而已。

《辛瑞娜》

Syriana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2005年上映的電影《辛瑞娜》是一部以全球石油工業的多層次政治為題材的驚悚片,劇情講述的是美國石油巨頭公司為了獲得更多開採權而與海灣某石油國家的年輕王子之間發生的明爭暗鬥。

該電影的發行方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和參與制作公司一起計算了電影所有制作活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拍攝、航空航運、租車、酒店、現場使用的柴油發電機、辦公室和倉庫使用等等,最後得出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這部電影一共排放了2040噸二氧化碳。隨後,製作公司透過購買和投資可再生能源相關專案,對這些排放進行了100%抵消。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華納兄弟是美國公司,所以他們有意購買的都是位於美國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專案,比如建造風力發電場。這些地區有原住民居住,因此專案不光能夠產生清潔能源,還能為當地原住民部落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難以忽視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紀錄片,主角是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bertArnoldGoreJr。)。影片講述了戈爾作為一個在90年代就提出碳減排的環境學家,為了呼籲世界抵制全球變暖而進行的各種努力。

很多人可能並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畢竟歷來美國副總統都不如總統那麼知名。但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京都協議書》。戈爾任職副總統期間恰逢《京都議定書》出爐,這份協定書在當時的美國國會內部沒有得到任何支援。是在戈爾的堅持推動之下,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才力排眾議,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臺後又將其否決)。由於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戈爾與IPCC一同獲得了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作為一個強調全球變暖危險性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自然需要以身作則,先解決自己的碳排放。影片製作方根據碳排放計算器估計拍攝紀錄片共排放了41。4噸二氧化碳(包括噴氣式旅行、拍攝用電以及其他交通設施),這些排放透過購買第三方專案進行了抵消。不過,鑑於《後天》已經佔領了“第一部碳中和電影”的稱號,沒有拔得頭籌的《難以忽視的真相》只能被稱為是“第一部碳中和紀錄片”了。

地球停轉之日

TheDaytheEarthStoodStill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21世紀福克斯公司

出品的《地球停轉之日》翻拍自1951年的同名科幻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與人類身形極其相似的外星人突然出現在地球,而人類卻完全無視了這位外星來客的善意,於是引發了一系列全球危機。電影最初的版本主要探討的是冷戰時期的核戰爭,翻拍版本則與時俱進地將主題替換為了“破壞環境”。

在21世紀福克斯還叫“20世紀福克斯”的時候,曾經宣佈要在21世紀成為一家碳中和的電影公司,《地球停轉之日》是其探索“綠色電影製作”的首部作品——即不只是單純進行事後碳抵消,而是在製作過程中就儘量把電影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劇組為此採用的措施包括:減少各種和設定概念相關的示意圖列印,改為線上展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和可生物降解的產品來製作套裝和道具,從可持續管理的森林中開採木材;道具服裝在拍攝結束後不做銷燬處理,而是被保留下來給其他電影二次利用或者捐贈給相關慈善組織;片場全部改用混合動力車,同時劇組人員被要求在不行駛的情況下,汽車處於發動狀態3分鐘以上後就要關閉引擎等等。

甜蜜大陸

SweetLand

這些“碳中和好萊塢大片”,你看過幾部?

《甜蜜大陸》是一個比較小眾的獨立電影,內容很簡單也很溫馨,講的是主人公與祖母一起經歷過的美好回憶如何最終影響了她的生活抉擇。

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不高,大約為100萬美元,為了降低碳排放(可能也是為了降低拍攝費用),整個製作組從一開始就最大化控制了拍攝中的資源消耗。比如,在拍攝過程中儘可能用陽光代替電影燈光;讓演員自己拼車而不是開車到片場;把每個拍攝場景都用到極致,不到萬不得已不轉移裝置和人員等等。拍攝結束後,劇組花了1。5萬美元左右,透過在德國投資植樹造林專案和在牙買加投資風電與電子節能燈專案來對排放進行了抵消。

和前面幾部電影不一樣的是,《甜蜜大陸》的題材和環保沒有直接關係,如果一定要說的話,也就是電影呈現出了還沒有全球變暖的1920年的美麗景色。相比《後天》等好萊塢大片有足夠的宣傳費用和噱頭十足的氣候題材,《甜蜜大陸》的碳中和似乎更多是出於製作組本心的選擇。這就像電影主演們所說的那樣:“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嘗試拍一部美麗的電影,至於實現這部電影的碳中和,那只是因為這是正確的事情。”

文|朱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