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這件屬珍品——哥窯青釉冰裂紋瓷盤

導語:

這件瓷盤為灰青胎,青灰釉,釉面呈冰裂狀紋片,高2。2釐米,口徑15。2釐米,底徑5。2釐米。口沿施薄釉,底足無釉,呈紫色。八稜葵瓣形口,口稍外侈。折沿,斜壁,矮圈足。

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這件屬珍品——哥窯青釉冰裂紋瓷盤

哥窯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但宋代文獻未見記載,多見於明清兩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 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堅瓠集》引明代陸深的《春風堂隨筆》對哥窯的產地及產品特徵有過具體描述:“宋處州章氏兄弟, 長曰生一,次曰生二,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淺百斷紋,號百圾碎,名哥窯。”《浙江通志》《七修類稿續篇》等文獻亦有對哥窯的記載。

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這件屬珍品——哥窯青釉冰裂紋瓷盤

總的來說,哥窯的基本概念在明嘉靖年間形成併為清代沿用。據目前最新考古成果顯示,研究人員透過發掘浙江龍泉瓦窯樣、大窯等窯址,發現這些窯址出土的黑胎青瓷標本釉色灰青、胎色較深,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徵“黑胎,紫口鐵足,胎骨厚薄不一,釉色粉青為上,青色深淺不一,開片紋主要是淺白斷紋”相吻合,認為古代文獻中的“哥窯”在浙江龍泉。

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這件屬珍品——哥窯青釉冰裂紋瓷盤

目前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館所藏的哥窯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20 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在接收清宮遺存的文物時,發現了一批前所未見且缺乏產地、燒造時間等資訊記錄的瓷器,後以“傳世哥窯”稱之。這類瓷器,釉色多呈米黃色,釉色淺,開片有著“金絲鐵線”的特徵。

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這件屬珍品——哥窯青釉冰裂紋瓷盤

但是,目前傳世哥窯仍是陶瓷史中的一個謎團,它的窯址在哪裡?性質如何?目前尚未有準確判斷,還待進一步研究。研究者據目前紀年墓中出土的傳世哥窯型器物,並輔助以科技檢測手段,認為目前所見到的這類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是宋代以後的器物。

這件哥窯與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所藏的傳世哥窯特徵相近,與浙江龍泉發現的黑胎青瓷特徵相去甚遠,應屬於傳世哥窯。目前傳世哥窯數量十分稀少,因此南京市博物館藏的這件哥窯盤愈顯珍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