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清朝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不僅僅是為了美!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代女性為了展示婀娜身姿,往往會配上一雙高跟鞋。因為,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女性誘惑力。高跟鞋可以改變女性腿部比例,並且因為穿上高跟鞋後人體重心後移,腿部就相應挺直,並造成臀部收縮、胸部前挺,步幅減小,從而使女人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風韻,嫋娜與韻致的形象應運而生。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喜歡清宮劇的朋友會發現,清朝後宮的妃嬪及宮女們,也都喜歡穿一種不同於現代的、造型奇怪的繡花“高跟鞋”。之所以說它造型奇怪,是因為這種繡花鞋以木為底,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女人們穿上它,給人總有種怪怪的感覺。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其實,清朝的這種“高跟鞋”,是有專門稱謂的,名叫“旗鞋”。所謂旗鞋,就是旗人穿的鞋子,是與“旗袍”相適配的。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在中國,“高跟鞋”並不是滿族人的獨家發昨,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就有高跟鞋了——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禮履,就是圓頭高底的鞋子,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比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裡面就有關於高跟鞋的描述。其詩曰: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這是簡文帝蕭綱和湘東名士王悅的一首詩。詩寫淇水之上姿色豔麗女子的華麗服飾、練歌習舞和行走起居。詩中的“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二句,描寫了女子足登當時士大夫貴族階層流行的高履,走上臺階的步態輕盈而嬌弱,含睇多情。長裾隨風拂動,飄飄欲仙,不免令人想入非非。詩中寫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當高度的,否則,腳還沒有抬,怎麼就讓人看著像上了個臺階呢?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唐宋時期的“高跟鞋”也有見諸史料。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遺履圖》的跋中記述,唐代長孫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 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清朝後宮的妃嬪,為何愛穿造型奇怪的“高跟鞋”?

中國古代禮教講究婦女的衣裙要曳地,但這不是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比如,在封建專制嚴重的明朝,婦人的衣裙是要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礙走路,於是,“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由此可見,古代女性鞋子的底高,不僅僅是為了增高炫美。滿族雖然世居塞外,但是,入主中原後,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旗鞋除了增高,也更兼有“隱足”之效。

(圖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