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放鞭炮和貼春聯的歷史

中國傳統新年,放鞭炮與貼春聯是最突出的特徵。走親串友,吃吃喝喝,什麼節慶都會有,唯放鞭炮和貼春聯是春節才有的。但這兩樣的歷史遠比過年的起源要晚得多,大約均起於宋,盛於明清。

宋 · 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年放鞭炮和貼春聯的歷史

王安石

元日即春節。春節是民國後才興起的稱呼,民國前過年叫元日、元旦等。從王安石這首詩可知,至少在北宋時流行的鞭炮還是“爆竹”,門上“貼”的春聯還是“桃符”。

所謂爆竹,真的就是拿竹子去火中燃“爆”的,而不是今天的放鞭炮。宋代已經有人將硫磺一類的裝入竹筒裡爆的,甚至還有裝入紙筒裡爆的,但還屬另類,王安石都不當回事。是以鞭炮的流行要到宋代以後了。所謂桃符,是在桃木片上畫神荼、鬱壘兩個神像,掛到門上。這與後世的春聯區別甚大。據說後蜀王孟昶是第一個寫春聯的人,這副春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也是寫在桃木板上的。但在整個宋代,即便是桃木板上的春聯也並不流行。

新年放鞭炮和貼春聯的歷史

鬱壘和荼神

春聯的流行起自明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春聯由此得以推廣,沿襲至今。

至於春聯為什麼要用紅紙,原因很簡單:桃木板的顏色是紅色的。所以明清開始盛行的春聯實際是過去的桃符的簡化。但桃符本身也是簡化版,在桃符之前,人們雕刻桃木神偶立於門前寓意辟邪。

從桃木神偶,到桃符,到紙質春聯;從生火爆竹子,到紙筒的鞭炮,這種不斷簡化與經濟便利化,推動了春節的鞭炮與春聯的流行。

有人說,猶太人有逾越節在門楣上塗抹羊血的傳統,恰與中國人貼春聯相對應,似可說明兩者文化習俗之間有傳播、交流或借鑑。但從中國春聯的生髮與演變過程來看,這種說法好像說不過去。

新年放鞭炮和貼春聯的歷史

逾越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