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離陳留鎮70公里的尉氏縣洧川鎮,豆腐以另外一種硬朗的姿態存在,這種別樣,我們可以依稀看到河南美食的厚重歷史。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琥珀色的表面,純白色的切口,韌性十足,沒有毛邊,不但可以用麻繩串起來,而且能用秤鉤掛著稱,這就是硬氣十足的洧川豆腐。作為傳統洧川豆腐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從祖輩繼承過來的手藝讓劉秀也有一份底氣。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每天清晨,劉秀做完豆腐之後,他的女兒都會到集市上賣這種豆腐,颳風下雨,雷打不動,不是怕豆腐變質,而是怕街坊等不急,這也難怪,畢竟是祖祖輩輩都已吃慣了的東西。

據《尉氏縣誌》記載:發源於尉氏縣洧川鎮的洧川豆腐,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清朝康熙年間,洧川豆腐作坊就達100多家。現在的洧川鎮,常年製作豆腐的村有20多個,每天兩萬多公斤的新鮮豆腐,都會透過不同的交通工具,被運至鄭州、開封、許昌等地。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洧川豆腐的製作技藝,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的,純屬傳統手工操作,規程嚴格,工藝獨特,沒有捷徑可走,劉秀對自家豆腐的信心就來自於他對於古法的堅守。選料,劉秀會選用當地優質的尉青豆為原料;浸泡的時候,劉秀會將選好的大豆裝入待泡的缸裡注入清水,這水的選擇也不能隨便,劉秀都會到兩裡地我的井裡去挑水,同時浸泡的時間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夏秋季豆子浸泡10小時左右,秋冬季節在40小時左右。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隨後劉秀會將浸泡好的大豆倒入石磨,邊磨邊注入清水,直到磨完。然後將磨好的混合豆漿盛入吊擔,邊晃邊搖,使漿水漓下,豆渣單獨儲存。這是個體力活,老劉的兒子女兒也都會跟著幫忙,之後就是煮漿,隨後的點漿階段是老劉最得意的,因為用來給煮好的豆漿點兌的老漿,據說是從劉家爺爺輩傳下來的,可以說是獨一份了。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洧川豆腐能用麻繩串起來的秘密也隱藏在這鍋老漿之中,點多點少,豆腐的軟硬,全靠老劉手上的那股勁兒。就這樣,邊攪邊點,直到形成棉絮狀,成為大豆腐腦。最後的壓制,需要先將準備固定成型豆腐的攏子放到特製的壓板上,壓板放到壓床上,再將用老漿漂洗過的細紗攤放在攏子內抻平,倒入點兌好的豆漿約30斤左右,包繫好細紗之後去掉攏子,上壓板,裝壓槓,放置墜石,將多餘水分擠壓出來,約40分鐘後,開啟紗包,將已經制成的豆腐裝放在備用的篦子上。歷經七道工序,老劉的洧川豆腐才算做好。

舌尖上的河南之開封尉氏洧川豆腐

吃豆腐

傳承上百年的東西來不點半點虛假,洧川豆腐的韌勁正是靠著這一板一眼的耐心做出來的。現在老劉的兒子女兒已經漸漸掌握了洧川豆腐的製作工藝,他視作珍寶的那鍋老漿總算還有用武之地。

(文章為原創,為保護個人隱私,文中人物為化名,圖片為借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