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相信很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每當聽到“鐵血丹心”前奏時,腦海中就一定會浮現出,《射鵰英雄傳》電視劇中的經典橋段。郭靖、黃蓉、楊康、穆念慈,以及“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武俠人物形象,也會躍然於腦海之中。

1983版《射鵰英雄傳》在大陸播出之時,真可謂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當時人們的追劇熱情,絕不亞於現在的迷弟、迷妹們。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出現了收視熱潮,除了與劇中演員們的精湛演技,以及主創團隊的高超影視技術有關係之外。

其實還與《射鵰英雄傳》這部經典武俠小說,所描寫的精妙絕倫的故事情節息息相關。這部由 “四大武俠宗師”之一金庸,創作的以歷史為背景的新派武俠小說,不僅具有“場景紛繁,氣勢宏偉”的特色,而且也是新派長篇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因為《射鵰英雄傳》不僅歷史背景特別突出,同時也僅僅是一部單純的倡導武俠精神的小說,這部小說將武俠人物融入到了,真實存在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之中,並堅持人物統帥故事的創作特點,一經問世就讓人們感受到了,十分濃郁的“英雄”氣息。

筆者認為《射鵰英雄傳》,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創新力作,不僅克服了很多武俠小說,創作過程的陋習和“一味傳奇”的撰寫思路。而且將人物作為情節也是一種,具有超前意識的文學創新精神。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射鵰三部曲”之一《射鵰英雄傳》

1、“射鵰三部曲”之《射鵰英雄傳》的創作背景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品。它與另外兩部長篇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之所以將這三部作品統一分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在情節上有承接關係。

作為金庸最得意的三部武俠小說,無論從情節設定、故事發展,以及人物關係等方面來看,都不失為新派武俠小說中的經典。尤其是《射鵰英雄傳》一經發表之後,更是奠定了金庸在武俠小說,創作領域中的“武林至尊”地位。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武俠小說創作中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部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香港明報》,從1957年開始在報紙上連載,一直到1959年連載結束,整整三年的時間裡雖然也有其他作家的武俠作品問世,但是武俠迷們卻只知道《射鵰英雄傳》與金庸。

這不僅說明了《射鵰英雄傳》的火爆程度,同時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見證了,金庸在撰寫武俠小說方面,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作為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領軍人物之一,金庸用其個人對武俠的理解,以及對古代武俠精神的弘揚。

為廣大讀者創作出了這部,在武俠小說創作領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武俠力作。由於《射鵰英雄傳》在操作的過程中,完全依託於歷史背景所以更具看點。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對武俠小說的“虛構”認知,將真實歷史融入小說之中,可以讓廣大武俠迷們更具代入感。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2、《射鵰英雄傳》中所反映的創作主旨

《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是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這部武俠小說在《明報》發表之後,不僅成為了金庸讀者最多的無線作品之一,而且還以其反映的特殊主旨,獲得了廣大金庸迷們的熱捧。

長篇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是以寧宗慶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這一期間的歷史為寫作背景。不僅寫出了南宋國勢衰微、任蠻夷肆意踐踏的悲慘歷史,同時也從客觀角度刻畫出了,當時南宋抵抗金、蒙兩國的鬥爭精神。

這種以歷史為背景撰寫的武俠小說,雖然並未開先河但卻成為了巔峰之作。尤其是《射鵰英雄傳》中,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主義,以及在這兩種高尚情操薰染之下的俠客們,為了國難捨生忘死、不惜以命相拼的俠義精神。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3、以“靖”“康”為名,寓意靖康恥猶未雪

相信閱讀過《射鵰英雄傳》,這本小說的人都應該知道。小說的開頭是以全真派道士丘處機,逃難於牛家村並與兩位隱居於此的“愛國義土”,郭嘯天和楊鐵心見面開始展開故事情節。這三個人可謂一見如故,並從此處開始引出國家矛盾與個人恩怨。

丘處機為郭嘯天和楊鐵心二人之子,分別取名為郭靖、楊康。這兩個嬰兒的名字中,實際上就可以看出金庸的用意。以“靖”“康”為名,實際上就是寓意“靖康恥猶未雪”。並藉此引出這兩位少俠,與當時社會大環境的關係。

金庸之所以將南宋、金國、蒙古對峙,這一歷史時期作為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其實最大的用意就是,只有紛繁複雜的國家形勢,才能襯托出生活於當時的人們,不同的生活命運以及人生遭遇。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正因為丘處機避難於此,才讓世人知道了牛家村這個世外桃源。也正是因為楊鐵心之妻包惜弱,誤救了完顏洪烈才導致,郭、楊兩家的悲慘遭遇。這其實都為郭靖與楊康的江湖之旅埋下了伏筆。

郭夫人李萍歷經千辛萬苦,逃到大漠並生下兒子郭靖。而楊夫人包借弱則因被騙,嫁給完顏洪烈誕下遺腹子“完顏康”。實際上郭、楊兩家的遭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則是丘處機誤闖牛家村,而必然性則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使然。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4、郭靖、楊康與“靖康之恥”

郭靖與楊康其實正是“靖康之恥”的人物符號,兩個人的不同命運也為,將來的江湖之路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打下了非常沉重的悲劇色彩。郭靖生於大漠長於蒙古,而楊康則成為了完顏洪烈的“兒子”。

如果按照《射鵰英雄傳》所設定的劇情發展,郭靖其實就是蒙古人的代表,而楊康就是金國的代表。之所以後來讓郭靖出離大漠迴歸中原,並且與女俠黃蓉相遇、相識,並且最後相知、相愛。其實也大有將郭靖拉回正途,以及期盼靖康之恥早日得雪的意味。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相信對南宋歷史有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當時的南宋,其實就是一個處於風雨飄搖的“小朝廷”。如果從歷史的必然性來看,南宋滅亡絕對是遲早的事情。但金庸在這部長篇武俠小說中,之所以會大肆渲染“靖康之恥”,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小說創作說法。

如果沒有歷史背景設定或者“靖康之恥”,相信《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也不會有如此成就。正是因為利用了歷史事件,才為這部具有傳奇色彩的武俠小說,增添了一抹國仇家恨的“俠義精神”。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射鵰英雄傳》的藝術成就和作品反響

1、《射鵰英雄傳》的影響力

從1957-1959《射鵰英雄傳》連載以來,不僅在當時受到了武俠迷們的瘋狂熱捧,即使是現在這部作品的魅力依然不減。雖然一代又一代的武俠迷們你逐漸老去,但是幾乎每一年都會湧現出,更多的武俠迷和“金庸迷”。

《射鵰英雄傳》連載期間,不僅在香港地區出現了一股“金庸熱”, 而且在整個東南亞地區,也都是盡人皆知“射鵰英雄”。很多金庸迷甚至不止一次的熟讀《射鵰英雄傳》,有很多瘋狂的武俠迷甚至隨身攜帶此書,只要有空就會迫不及待的翻看。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當時香港的大街小巷人們討論的,最多的話題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尤其是對《射鵰英雄傳》更是如數家珍。甚至有很多書迷可以背誦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情節,以及每一個經典人物的“臺詞”。

作為金庸影響力最大、讀者最多的一部武俠經典,《射鵰英雄傳》在當時的盛況,如果只是單純地用語言去描述,相比肯定無法與事實相比。當時還尚未到而立之間的金庸,也隨著《射鵰英雄傳》的火爆,而稱為了當時最暢銷的武俠小說作家。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2、《射鵰英雄傳》的藝術成就

如果從藝術成就角度來分析《射鵰英雄傳》,不難發現這部作品不僅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模式和新格局,同時也從一定意義上徹底與,舊派武俠小說劃清了界限。由於這部小說具有十分鮮明的歷史特色,而且在結構上也獨具一格。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既是傳統文化、古代武俠精神,與武俠小說的一次完美碰撞,同時也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武俠小說的錯誤認知。《射鵰英雄傳》一出,金庸也就此登上了“武林至尊”的寶座。

《射鵰英雄傳》為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盛不衰?

《射鵰英雄傳》之所以經久不衰,其實還與影視作品的傳播有很大關係。從1976年香港佳藝電視臺,首次將《射鵰英雄傳》搬上電視熒屏開始, 再到1983年香港無線電視臺,再將改編之後的《射鵰英雄傳》拍成電視劇,至此這部作品終成無法超越的武俠經典。

可以說從1976年開始一直到2017年,《射鵰英雄傳》就屢次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其實從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這部具有歷史背景的長篇武俠小說,在半個世紀以來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線。它既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同時也是香港武俠文化的一個縮影。

結 語

作為“射鵰三部曲”之一的《射鵰英雄傳》,不僅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扛鼎之作。而且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的火爆程度,才讓世人知道了“射鵰英雄”金庸。以及他為廣大武俠迷們所塑造的武俠夢。

作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之一,以及“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雖然已經在2018年10月30日駕鶴西遊了,但是他所撰寫的武俠小說,以及給世人留下的武俠精神卻從未消逝。雖然斯人已去但武俠精神尚存。

雖然“射鵰英雄”成絕響,世間再無金大俠。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卻一直陪伴著熱愛他的金庸迷們。“金大俠”所構建的武俠世界,以及他在武俠小說中所倡導的“狹義”精神,不僅影響了一個時代,而且也影響了整個中國武俠小說史。

【參考文獻】

曾文燕《論金庸新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的經典性》

羅金華《論《射鵰三部曲》中的愛情描寫》

趙秀穎《金庸武俠小說和改編電視劇的承襲與疏離》

耿若楠《金庸武俠劇的審美特徵分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