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戰爭,戰無不勝的滿洲八旗,為何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

清朝是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最後一個,因此人們對清朝的瞭解肯定是比其他封建王朝多的。現如今很多電視劇、電影都是根據清朝的史籍資料進行拍攝的,比如說最受歡迎的清宮劇就是例子。清朝雖然在時間上距離我們最近,但是人們比較瞭解的也就三位皇帝,分別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最具有福報的皇帝了,在登基之後,清朝基本沒有叛亂髮生,同時國庫豐盈。清乾隆五十七年,82歲的老人乾隆皇帝親自編纂了《御製十全記》。雖然國庫豐盈,但是清朝乾隆在位期間,仍然發生了戰爭。緬甸,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並不熟悉,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可以用幾個重點詞概括,其中就包括內戰。

清緬戰爭,戰無不勝的滿洲八旗,為何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就和緬甸發生了戰爭。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圍繞中緬邊境地區的領土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明朝末年,統治緬甸長達221年的東籲王朝覆滅,貢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漸強盛,緬族首領雍籍牙以貢榜為基地,一統緬甸各地。

清緬戰爭,戰無不勝的滿洲八旗,為何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

這時候的緬甸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在1762年開始進攻清朝領土。野心勃勃的緬王孟駁,並不滿足於中南半島上雙雄並峙的局面,於是在1767年,緬王孟駁傾全國之力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了猛攻,並於一年之後將大成王朝滅亡。清緬戰爭開始後,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清緬戰爭,戰無不勝的滿洲八旗,為何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

乾隆皇帝時代,大清王朝建立了一個西起巴爾喀什湖,東到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亞,南達南沙群島,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的超級龐大帝國。在開疆拓土、征伐四方的無數戰事中,滿洲八旗作為清王朝的起家班底立有不可磨滅的功勳。滿洲八旗的建立還得歸功於清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

1762年,緬甸木邦土司夥同貢榜王朝大軍2000餘人越境入侵中國孟定和耿馬兩內地土司的管轄區域,當時的清王朝忙於平定準噶爾之亂無暇南顧。在清緬戰爭中,乾隆皇帝說到“此非犁穴誅渠,盡殲醜類,不足以申國威而彰天討,尤不可僅以受降蕆事,以永靖蠻服”。

清朝和緬甸的第一次交戰,清軍失敗。提兵兩萬對外號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清史稿》)大舉進攻緬甸。雖然號稱很厲害,但是這次交戰中,清軍慘敗。緬軍採取繞道背後、斷敵退路和截斷糧道等運動戰法,清軍後勤補給被緬軍切斷,八旗大軍戰力崩潰,只得倉皇撤回內地。

清緬戰爭,戰無不勝的滿洲八旗,為何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

乾隆皇帝和明瑞等人分析認為,前幾次戰事失利主要還是出在兵源素質上,只要以兩萬滿洲八旗精銳出征,拿下小小緬甸不在話下。朝中有大臣提出聯合暹羅共滅緬甸,乾隆皇帝一口否決說道:“我大清正當全盛之時,舉手抬足頃刻間即可讓撮爾蠻邦化為粉齏”。

清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透過政變手段上臺的孟雲遣使來朝,向清朝稱臣納貢,並表示“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緬國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縱觀清緬之戰中滿洲八旗拙劣的表現,清軍為什麼打得如此不堪呢?最重要的就是後勤補給困難。補給的速度直接影響了戰爭結果。

古代冷兵器作戰通常都是五個役夫供應一個士兵,按當時出兵的規模計算,四萬士兵、十萬馬,單十個月就需糧42萬石,雲南全省倉糧也不過35萬石。如果按當時滿兵一萬、漢兵三萬的出兵規模來算,戰馬、馭馬需十萬匹,短時間內要徵集到那麼多糧食和馬匹非常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