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人們常說,歷史成王敗寇,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人們記住了功虧一簣的項羽,也記住了五次北伐而全部失敗的諸葛亮。

項羽的一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正是他率領義軍,東征西討,並且在鉅鹿之戰,率領區區數萬民兵,擊退了橫掃六國的秦國20萬主力,從而破滅了秦始皇企圖傳承千百年的夢想,然而遺憾的事情是,項羽雖然是一名軍事天才,卻並不擅長治理國家。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在楚漢相爭當中,他幾次三番放過劉邦,給了他迅速做大的機會,從而導致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失敗。項羽的死,是十分悲壯的,他一路撤退到了烏江邊,亭長勸他回到江東,可以圖謀東山再起,然而項羽以無言見江東父老的理由拒絕,最終自刎而亡。

很多人並不理解項羽的這個選擇,亭長為他描繪了重新組織勢力的美好藍圖:“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然而項羽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因此有讀者說,項羽選擇了自刎,如果是有著一副無賴性格的劉邦到了烏江邊,絕對逃得比兔子還快。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劉邦的一生,比起項羽更要勵志幾分,他47歲開始起兵,而當皇帝的時候,已經是54歲,在古人當中算得上是很高的年紀,而在劉邦閉眼前,也才真正明白,為何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隱患依然沒有消除,各個異姓諸侯王虎視眈眈,在打壓下,眾多異姓王,比如韓王信、張敖、臧荼先後被廢殺,因此到了公元前196年,英布謀反。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已經是60歲的劉邦,原本打算派遣大將征討叛亂,然而放心不下的他還是親自出徵,在195年,雖然劉邦帶著士兵得勝歸來,自己卻也是受到了箭傷,身體逐漸沉重,晚年的劉邦,日子並不好過,他的猜忌心越來越大,逼迫昔日的臣子蕭何自汙聲名以繹帝之疑,就連忠心耿耿的樊噲,也受到猜忌,因為陳平的保護才躲過一劫。

等到了195年,大臣們各自站隊,開始謀劃劉邦的身後之事,劉邦一直想要立小兒子劉如意當皇帝,同樣也被呂后派過來的人所勸阻。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重重打擊下,劉邦的病情不能得到好轉,已經成為了可想而知的事情,史記記載,當名醫來到病床前,為他看病的時候,劉邦詢問病情,醫生的口氣猶猶豫豫,劉邦一下就聽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時間,但是倒也沒有絕望,卻是破口大罵:“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我的命數在天,就算扁鵲來,又有什麼效果呢?說完便賜給醫生五十金,讓他離開了。

劉邦直到閉眼前才真正明白,為何項羽寧可自刎,也絕不渡江逃走

劉邦的選擇,帶著最後的豁達,他將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在人間也無多留戀,就算苟延殘喘也是虛度光陰,臨終前的劉邦,想來和項羽,也是一樣的心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