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前言

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化作怒濤飛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衝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

”自古以來精忠報國的人很多,為了國家和百姓,無數人犧牲在戰場上。也有不少人把青春和時間都耗費在戍守邊關上,為了家園的和平,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和青春。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清朝疆域

一、 腐敗的清朝

清朝在我們眼中,有過繁華和蒼涼,有過熱鬧和冷清。我們都瞭解康乾盛世,也瞭解庸才圍繞慈禧救國的歷史。

但是無論結局如何,清朝都已經覆滅,中國也成功的走出封建社會的統知,

邁向自由、富強、民主的國家。

清政府的割地賠款,屢次退讓,每一種行為都讓愛國之人惋惜。為此也常有人稱清朝為落後腐敗的國家,但是依舊阻擋不了愛國人的吶喊。

但是清朝的腐敗並不代表著中國落後,中國很多有志之士面對國家現狀而憤怒,卻又沒有辦法拯救,不過在軍隊當中,還有一位將領,憑藉一己之力保護國家領土多年

這位將領在自己離世之前,還叮囑過自己的子孫,要保護國家,不要為外國人辦事。

他就是聶氏成,一個用自己生命保家衛國的人。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

二、 多次征戰

聶士成幼年喪父,但是一心想著行俠仗義,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隨後參軍,於是開始了四十年軍旅生涯。

這一生中,聶士成參加過不少戰役

,1883年底,中法戰爭爆發

,法國軍隊朝著中國臺灣進發。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中法戰爭形勢圖

當時清政府的軍隊裝備等不如法國,而且在經歷了戰爭之後,清政府的軍隊們更加貪生怕死,為此戰爭持續多年。

在1885年,聶士成的加入,扭轉了這一局面。

聶士成率領了800人,跋涉1300公里,成功的趕到臺灣,最後和駐紮在臺灣的軍隊匯合,成功的壯大中國軍隊。

最後成功的法國軍隊打出中國領土,守住中國的臺灣。

除了中法戰爭,還有甲午中日戰爭,

雖然最後甲午中日戰爭還是失敗了,但是聶士成在其中戰役付出的貢獻,不能因失敗而抹除的。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甲午中日戰爭

其實聶士成早就知道,日本絕不會死心,他們肯定藉機挑起戰爭。為此聶士成一直做著防範工作。

最後果然和聶士成想的一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但是中國裝備不足,清朝一心想著避免開戰,於是甲午中日戰爭才走向失敗。

為此聶士成頹廢好久,一心報國卻被清政府拖累,最終失敗,導致清朝搖搖欲墜。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八國聯軍侵華

三、 天津保衛戰的犧牲

清朝的腐敗無能已經有很多群眾看不下去,於是他們自發的組織了“義和團運動”。但是這也因此讓西方列強有了侵略中國的藉口。

日、俄、英、法等國家組織成八國聯軍,在1900年的6月10日從大沽登陸,想從天津進攻,直達北京。

於是天津保衛戰就此打響,聶士成奉命在天津駐守,保護天津,其實面對這場戰役,聶士成內心也沒有底氣,他提前把家裡人送走,自己獨自面對八國聯軍的軍隊。

即使知道是死路,但是聶士成依舊不變自己保衛國家的決心,甚至立下誓言: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

國家危難之時,義和團和朝廷握手言和,一同抵禦外敵。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天津保衛戰

天津保衛戰,不僅僅是清軍,還有義和團的人。他們共同作戰,目的只有一個,保護國家,保護領土,保護中國百姓。

聶士成等人在戰爭中本來佔據上風,但是八個國家的援軍一來,人數增多火力變猛,聶士成也逐漸打得吃力。

不久之後,聶士成7處受傷,腹破腸出,如此劇痛,但聶士成依舊指揮軍隊作戰。只是可惜,如此英雄,最後的結局還是走向滅亡。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聶公橋

聶士成為國捐軀,他的事蹟被人傳頌,清政府追封他為太子少保,後來在天津八里臺橋改名為聶公橋。

因為聶士成就是在此犧牲,人們以這種方式紀念著他。聶士成曾經訓話,要求聶氏子孫:“

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對如今的我們看來這個要求似乎很過分,但是聶家的子孫至今也無人出國。

他是大清最後的脊樑,臨終前囑託後代:不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雕像

綜述

君主昏庸,國家落後,依舊會有無數人奮起反抗,拿長槍,直指天狼!

【參考資料】《提督聶忠節公傳》《清國史·新辦國史大臣傳·聶士成列傳》

【文案編輯】目海志露瀛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