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魏忠賢

黑暗的夜裡,一個沉默的守陵人自縊而死。一代宦官魏忠賢傳奇的一生就這樣落下了帷幕。他的死離不開崇禎帝朱由檢。

朱由檢作為明朝最後的一任皇帝,他受熹宗朱由校的遺命繼承皇位。在他短暫的皇帝生涯中,面臨了各種問題,如黨派鬥爭、土地大旱、瘟疫爆發、內憂外患等等。其中處理的最為果斷的事情就是在三個月內清除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並最終逼死了他。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朱由檢

宦官魏忠賢的成長史

魏忠賢幼年時期家境貧寒,長期混跡於街頭的他,不識字但卻懂騎馬和射箭,愛好賭博,也正是因為賭博欠債無處可躲,所以自閹入宮。入宮後善於察言觀色的他很快巴結上了魏朝,又與王安交好。還認識了長孫的乳母客氏,兩人關係密切。

在熹宗朱由校繼位之時,魏忠賢和客氏深受皇帝信任。他們二人一個陰毒兇狠,一個阿諛奉承,魏忠賢每天都會引導朱由校沉溺於倡優聲伎、狗馬射獵之中。也正因如此,東林黨派的人才會如此厭惡他。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熹宗朱由校

在得知熹宗朱由校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後,魏忠賢就投其所好,並在熹宗全神貫注做木工的時候,拿奏摺給他批閱,每到這時熹宗會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由此魏忠賢逐漸走上干涉朝政的道路。此時的他將魏朝逐走,並暗中處死王安,宮中宦官漸漸地以他為首。隨著權利的增大,他開始不滿足於現狀,並慢慢地把控朝政。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朱由校畫像

專擅朝政的魏忠賢

魏忠賢在天啟時期,號稱“九千歲”,權傾朝野,爪牙遍佈滿天下,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他拉攏大批朝臣組成閹黨,對東林黨等正直人士進行慘絕人寰的迫害,也進一步加深了兩黨派之間的矛盾。他憑藉著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東廠官旗等事權,倒行逆施,為消除異己不擇手段,殘害忠良。

天啟初年,大臣幾乎全被罷免斥退。天啟二年,朱由校評修慶陵功,蔭封魏忠賢的侄兒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天啟三年春,魏忠賢引薦私人魏廣微為大學士。這年秋,朱由校詔令魏忠賢和客氏的兒子侯國興所庇廕的錦衣官准予世襲。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九千歲”

至此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他甚至自己操練軍隊,內穿甲衣出入宮禁,還假傳聖旨,迫害皇帝子嗣。這些做法為他後面悽苦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要想知其發展必先看透本質

縱觀中國上下5000年曆史,出現過很多擁有權力的宦官,例如:趙高、李輔國、王振等等。他們大多都像魏忠賢一樣,結黨營私、干涉朝政、瘋狂斂財,然而為什麼即便這樣也還是有皇帝重用宦官呢?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假傳聖旨的魏忠賢

其實這是黨派鬥爭的問題,皇帝管理著整個國家,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把控國家的大局,他要做到的就是平衡朝廷中的各方勢力,讓他們勁往一處使,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而在明朝時期因為皇帝沒有外戚力量干政,需要一個可以平衡士大夫階級的組織,而宦官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

通常宦官無兒無女,在宮中生存只能依靠皇帝,這樣皇帝用起人來會更順手,不會擔心宦官存有異心。所以其實宦官掌權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帝默許的,為的就是制衡朝廷官員的權力。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朱元璋

那麼魏忠賢到底為什麼在十七歲崇禎帝面前不堪一擊呢?此事還要從朱元璋說起。

皇權至上,祖訓壓制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初期,就直接把宰相制度廢除了,將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君主的權力增大,意味著更有話語權,他可以憑藉自身喜好來決定身邊留下的人,所以初期魏忠賢擁有權力實際上是出自於熹宗的信任。而當熹宗下臺以後,他的生死就掌握在崇禎帝朱由檢的手裡,一代天子一朝臣,因為朱由檢看不慣魏忠賢所以最終魏忠賢不得善終。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朱元璋銅像

明太祖朱元璋鑑於漢唐宦官之禍,曾鐫刻鐵牌明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在歷史上宦官袁琦正是因為違背這條規定最後處以極刑。所以從祖訓壓制上看,魏忠賢的死也算情有可原。當然除了皇權壓制的問題還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想讓魏忠賢死,那就是東林黨派。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東林黨派

東林黨派的支援

在魏忠賢干涉朝政的時候,他代表皇上與士大夫階級進行對峙,他就像皇上手裡的一把刀,有些皇上無法出面做的事情,他可以做。然而也正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他不斷處死和打壓東林黨派的人,使得他們矛盾激化,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魏忠賢動了士大夫階級的“蛋糕”,當產生利益糾紛時,他們的關係一定是不死不休。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魏忠賢之死

恰逢皇帝更替,他與崇禎帝的關係並不好,並且帝王年幼,在他心中魏忠賢屬於小人的一方,一心想讓他死。在東林黨派的支援下,崇禎帝逼死了魏忠賢。

魏忠賢的死,後患無窮

對於崇禎帝來說,魏忠賢的死其實是為國家埋下了一個隱患。魏忠賢在臨死之前曾說:“殺我而依靠東林黨,大明必亡”,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崇禎帝沒有看到一旦魏忠賢死了,那麼朝中就沒有可以抗衡東林黨派的人了。一家獨大的情況會使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更為動盪。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崇禎皇帝自縊處

在當時自然災害頻發,外部的女真軍隊虎視眈眈,內部的黨派之爭極為嚴峻的情況下,崇禎帝在沒有完全培養出可以替代宦官和士大夫階級對抗的人之前就自斷臂膀,這無疑是加速了朝代的滅亡。

而且宦官所為是財與權而這些都是皇帝可以給,也可以隨時收回的。但士大夫階級這就不一樣了,他們所為不僅有財、權還有名。本身就富裕的他們一直剝削壓迫百姓,而在百姓需要他們的時候,並沒有伸手幫助,反而打開了國門,可以說朝代的滅亡與士大夫階級休慼相關。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明朝計程車大夫階級

那麼在歷史中是否有正確處理宦官與其他階級的人呢?實際上是有的。

唐宣宗李忱就是其一。他在登基前一直表現的痴痴傻傻,不關心國家大事,所以宦官馬元贄放心將他扶上位。但當李忱上位後,就意識到宦官與一些老臣的威力,然後開始改革,提拔了不少科舉出來的人才,避免結黨營私,在培養出自己勢力之後,就開始清理朝中各方勢力。這種做法是值得推崇的。

17歲崇禎帝處死大宦官魏忠賢,表面合情合理,實則後患無窮

唐宜宗李忱

後記

縱觀魏忠賢的一生,從一個騎馬射箭的貧寒子弟到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相信他自己也能想到吧,畢竟他曾經的所作所為讓無數人民流離失所。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來他最後的死也是順應天道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