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圖說三國·三國曆史·分析篇·第1期 文/東方夜未眠 圖/東方夜未眠 )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的來分析。首先夷陵之戰,劉備損兵折將是事實,損失了多少人馬,有待分析;劉備兵敗,病逝白帝城,蜀漢王朝內部統治出現動盪,南中孟獲等蠻夷發動了叛亂,諸葛亮又一次出動了大軍,而且不少,足足50萬人馬,征伐南中。這是否符合實情?

這個需要歸類來來看了。首先,我們得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待問題,畢竟這個問題,就是以《三國演義》裡面的情況為基調:

關羽一死,劉備大怒,興兵伐吳,一次就出動了75萬大軍:

《三國演義》: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很可惜,劉備興全國之兵,卻被東吳名將陸遜給擊敗,火燒連營七百里,成功的一舉擊敗了劉備的數十萬大軍。夷陵一戰打完,劉備的東征軍幾乎全軍覆沒了。短短3年不到了,諸葛亮接掌蜀漢王朝之後,再一次發兵南下征伐南蠻孟獲,這次出動就是50萬大軍。

《三國演義》:孔明辭了後主,令蔣琬為參軍,費禕為長史,董厥、樊建二人為掾史;趙雲、魏延為大將,總督軍馬;王平、張翼為副將;並川將數十員:共起川兵五十萬,前望益州進發。

從這裡看出一問題,蜀漢王朝的兵力不少,或者當政者徵兵的強度非常高,完全符合窮兵黷武的定義。這種現象不僅僅在蜀漢王朝之中發生,在曹魏和東吳也經常出現,這是羅貫中先生的一種寫作方法,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誇張的藝術表現方式。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無論是夷陵之戰,還是諸葛亮征伐南中,兵力數十萬,如此強大的兵團,在我看來,是《三國演義》作者為了突出戰爭雙方的差距、殘酷、以及敵對雙方強弱關係,為到達某種戲劇性效果。總之,《三國演義》之中的兵力問題,是進行誇大了,千萬不要拿到真實歷史中來討論的。

那麼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蜀漢王朝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兵力也是如此。劉備的家底是荊州兵+益州兵+一些少數民族,總共加起來不超過10萬,七八萬左右。然而,關羽鎮守荊州,丟了,兵馬損失不少。劉備興兵伐吳,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該超過了5萬,可以說舉全國之力伐吳了。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無奈,此戰戰敗,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差不多就有5萬人。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王朝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加上劉備憂憤而死,導致國內叛亂四起。因為這個情況導致,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根據《文獻通考·卷十》: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九十萬。蜀亡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從蜀漢人口這個資料看得出來,蜀漢王朝的真實兵力是少的非常可憐的。尤其是經過夷陵戰敗,損兵折將一半,這個時候不得不佩服諸葛亮了,不僅穩定了蜀漢政治,還透過治理內政,將兵力再次恢復了建國時期的水平。

《後主傳》: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諸葛亮南征四郡,派出了3路大軍,西路軍:估計在1。5萬以上;主要將領:丞相諸葛亮、參軍楊儀、越雋太守龔祿。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估計兵力不多,兵力大約在2000人左右。東路軍:門下督馬忠,因為對手比較弱,兵力也不會很多,估計在2500人左右。諸葛亮南征軍的總兵力大約在2萬人(或者略多)。而許多當時蜀國有名的大將均沒有參加這次戰役,比如:魏延、趙雲、吳壹等。

劉備75萬大軍在夷陵覆滅,為何諸葛亮還能帶50萬大軍橫掃南中?

由於南中地區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氣候特點,使得雙方的兵力不可能很多。從作戰時間和作戰規模來看,諸葛亮南征只是一場平定偏遠地區叛亂的中、小戰役。這也是《三國志》記述簡略的原因之一。

所以,《三國演義》之中,兵力的多少,看看就行了,不要當真。如果劉備真有70萬兵馬,估計在夢中都會笑醒,光復漢室,可以說非常容易了。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後漢書》《太平御覽》《華陽國志》《漢晉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