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和東西廠

錦衣衛和東廠、西廠構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務統治機構,它們最初是為加強專政集權而設立,後來反而成了亂政的根源。

整個明朝,特務統治的恐怖氛圍一直盤踞在中原大地上,死於錦衣衛和東廠、西廠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不計其數。這種無節制的濫捕雖然有效壓制了社會各階層的反抗,但卻使社會活力極大降低,百官、民眾與皇帝離心離德,甚至於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初設錦衣衛

特務統治的惡劣開端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新朝建立後,朱元璋對臣子百官心存猜忌,為了加強監視,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儀鸞司為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成為他加強集權統治的重要手段。

錦衣衛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又被稱為“緹(tí)騎”。明初只有數百人,到明中後期發展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由朱元璋的親信武將擔任。作為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隊,錦衣衛除擁有侍衛職權外,還有巡察、緝捕、審問的大權,後來又擁有了自己的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犯人,不必經過司法機構和正常司法程式。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監視群臣,杜絕營私舞弊、結黨亂政。據說,有一天,大臣錢宰下朝回家作了一首詩:“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誰知,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就告訴他:詩寫得不錯,只是不如把“嫌”改成“憂”字更好,錢宰聽後大驚失色。類似事例還有很多,嚇得大臣們都提心吊膽,人人自危。

然而,朝野上下,並沒有太多大奸大惡之人,但錦衣衛的官校們為了表功,往往捕風捉影、濫殺無辜,製造冤獄,逐漸形成一種靠構陷他人作為自己晉升跳板的風氣。錦衣衛的肆意濫行激起民情沸騰,以致怨聲載道。洪武二十年(1387),胡惟庸之案快要接近尾聲,朱元璋認為自己的皇權已經十分牢固,不再需要一種特殊的機構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便下令焚燬錦衣衛的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以後一切案件歸三法司審理,錦衣衛被廢除。

錦衣衛和東西廠

·錦衣衛指揮使象牙腰牌·明··東廠、西廠為虎作倀

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篡位,登基之初,國內政局還不穩定,自然需要特務機構幫助其鞏固統治,因而恢復錦衣衛,並由北鎮司專門處理。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又另設東廠(因位於東安門北側而得名),由宦官統率。朱棣之所以信任宦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宦官潛伏在建文帝的左右,刺探軍情,對幫助朱棣取得最後的勝利出力不少。從此,廠衛相連,形成嚴密的特務網。

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東廠廠主身處大內,與皇帝的關係密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朱見深設立西廠,由太監汪直統領。正德初年,劉瑾設內行廠,自領之,比東廠、西廠尤為酷烈。正德五年(1510),隨著劉瑾被誅,西廠和內行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已永遠地在歷史上消失了。

縱觀整個明朝,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網路常常被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利用,成為擅權專政、打擊不滿大臣的有力武器。到明朝中後期,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錦衣衛的監視之下,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