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最後結局如何?深諳老子的天道

當歷史來到春秋戰國,從這500多年的風雲詭譎中,後人大多看到的,是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各種牛人的光彩奪目。 然而卻忽略了,在這背後隱藏更多的,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據《呂氏春秋》中記載,想當初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分封的諸侯,加上之前歸附的各國諸侯: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總計加起來,有一千多個諸侯。可是等到春秋末期、戰國初年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也就二十多個。其中最為強大的,就是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的齊、楚、燕、韓、趙、魏、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是一幅幅什麼樣的慘烈場景?

然而這樣的慘烈,不但沒有結束,反而愈演愈烈。因為進入戰國以後,隨之展開的就是七個大國之間,更加慘烈的滅國之戰。這種動輒十幾萬、幾十萬人馬的戰爭,場面確實是恢弘盛大,但伴隨著更多的,卻是死亡和殺戮。

就在這種死亡和殺戮中,誕生了“戰國四大名將”,就是白起、李牧、廉頗,還有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最後結局如何?深諳老子的天道

有道是“殺人者,人恆殺之”。因此“戰國四大名將”的結局,大多也不是很好。

李牧因為中了反間計,被趙王遷設下圈套,抓住後給斬殺了。廉頗雖然活了84歲,卻也是鬱鬱而終。而作為戰勝者一方,秦國的名將白起,也落得一個被賜死的下場。

據《史記》記載: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遂自殺。

這樣算起來,“戰國四大名將”中,也就王翦的結局比較好。在滅了六國以後,被秦始皇拜為太師,地位在“三公”之上,而且還是武成侯。

然而奇怪的是,一向害怕臣下功高震主的秦始皇,卻並沒有對他下手。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

秦二世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終生享受富貴,還壽終正寢的一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說他是:

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雖然有點貶義,但最終還是身前富貴,身後榮光。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最後結局如何?深諳老子的天道

為什麼王翦能夠善終呢?除了打仗之外,他還有什麼其他過人之處?

這一點從他帶兵伐楚時,就能夠看出來。

想當初秦始皇為了滅楚國,傾盡全國的兵力60萬,讓王翦帶著出征,還親自送他,一直送到了灞上,也就是今天西安市東邊的白鹿原。

這代表了什麼呢?秦始皇對王翦的信任和器重?才不是呢!

實際上秦始皇親自送王翦,而且一送還送這麼遠,完全是因為不放心。畢竟這可是傾盡全國兵力,都託付到了王翦手上。王翦要是懷有二心,掉過頭來反叛秦始皇,他可是一點辦法都沒了。

因此上,秦始皇與其說是為王翦送行,倒不如說是最後考察他,是否對自己忠心。

幸虧王翦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一邊陪著秦始皇慢慢走,一邊不停的提要求: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秦始皇見王翦確實挺貪心,不過都是些良田、美宅什麼的,這才算放下心來,哈哈大笑著讓他帶兵出征。

後來王翦滅了楚國,順手又打敗百越國,然後班師回朝。

回到秦廷以後,秦始皇果然對王翦大加封賞。而王翦呢,便安心享受自己的富貴,對朝廷上的事,除了歌功頌德,從來不指手畫腳。

這也就是為什麼,王翦最後能夠善終的原因。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最後結局如何?深諳老子的天道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就是說一件事情,既然已經做完了,而且還挺理想,就應該收斂起鋒芒來,深藏功與名,退居到幕後去。要不然就是違背天道,難免招來不測之災。

所以李敖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