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古往今來,功高蓋主又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終、後代還能繼續為將的人並不多,王翦算是其中一個,從他身上可以汲取許多人生智慧。

王翦算是秦朝的開國功勳。

滅國之戰,王翦父子消滅了大部分,而且都是實力強勁的國家,比如王翦主要消滅了趙國和楚國,兒子王賁則消滅了魏國和齊國。

在軍事謀略上,王翦的確能力出眾。

在進攻趙國時,王翦面對的是趙國名將李牧,同樣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李牧不死,趙國不亡,連王翦這樣的名將都被趙軍阻擋。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不過李牧是典型的功高震主但缺乏政治智慧的將領,而趙國又恰恰喜歡聽信讒言。長平之戰,秦國使用反間計,誘使趙國臨陣換將,用趙括換下廉頗,結果大敗。

王翦的聰明之處在於洞悉人性

,他太瞭解李牧的軍事才能了,也更瞭解趙王的性格,一招反間計,讓趙國人自毀長城,李牧含冤而死。

王翦趁勢率領大軍直逼邯鄲,拿下趙國,殘部逃往燕國。荊軻刺秦王惹怒了嬴政,王翦奉命進攻燕國,打敗燕趙聯軍,很快攻下燕國都城,還逼得燕王殺太子丹求降。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對楚作戰,充分展示了王翦的指揮能力。楚軍指揮官是項燕,同樣是一員名將,能打得過項燕的秦將也就王翦了。此前李信和王賁20萬大軍,被項燕打得稀里嘩啦,十萬秦軍精銳命喪楚地,把嬴政疼得差點暈倒。

王翦擔任將軍後,帶領60萬秦軍浩浩蕩蕩開進秦楚邊境,王翦面對的可是項燕,項燕也是舉傾國之兵與秦軍對峙,生死大戰一觸即發。

然而,王翦卻並未主動進攻,而是高築營壘,屯定練武,嚴禁手下主動出擊,期間還專門精選士卒訓練投石子和跳高。王翦的以逸待勞,終於得到了想要的結果。秦軍糧草充足,士兵訓練有素,而楚軍糧草供應不夠,又不擅長持久戰,因此形勢對楚軍越來越不利。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王翦瞅準時機,與項燕進行了大決戰。相持很久,決戰很快,項燕也並非等閒之輩,軍容嚴整,但王翦的“投石軍”算是奇兵,漫天的石塊鋪天蓋地,很快開啟楚軍一個缺口,大軍蜂擁而入,擊潰楚軍。

王翦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一旦得勢便不饒人,窮追不捨,打得項燕自盡,王翦終於幫助嬴政完成統一,自己也獲得無上的榮耀,完成自己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筆記錄。

王翦的政治智慧,是他得以免除殺身之禍還過上富貴生活的關鍵。什麼叫為將者的政治智慧?是才智超越君王但不讓君王覺察,是給君王提建議時如同小學生向老師提問問題,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成功歸於君主、錯誤自己承擔

伐楚之時,王翦深知沒有60萬秦軍消滅不了楚國,故向嬴政提出用60萬大軍伐楚,李信卻只需要20萬大軍。嬴政採納了李信的建議,王翦負氣回到老家。

等到李信大敗之時,嬴政親自去請王翦,王翦一開始還推辭了一番,但看到嬴政態度誠懇,而且答應給60萬秦軍,王翦才答應了嬴政的請求。

給君王留足面子,這是為臣之道,也是王翦的智慧。

當年戰神白起也曾經負氣回家,面對秦王的懇請,白起拒絕了,駁了秦王的面子,下場很悲慘。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王翦知道,繼續僵持下去對王家沒有好處,嬴政允許統一時間往後推,但是不允許一個不聽話的將軍世家在秦國存在。王翦答應了嬴政,還要謝恩,帶上60萬秦軍準備出發。

這60萬秦軍算得上秦國的家底子了,一旦王翦擁兵自重,嬴政還真會很頭疼。當然嬴政也不傻,也必定在王翦身邊安插了大量的眼線,隨時向嬴政報告王翦的一舉一動。而且,嬴政還把宗親華陽公主許配給王翦,透過聯姻的手段籠絡王翦。

王翦知道嬴政的性格,為了消除嬴政的疑慮,王翦實行“自汙”的手段,出兵之時,就“要挾”嬴政,“請美田宅園甚眾”。剛到楚地,還未開戰,又繼續“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為子孫後代要田地。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即便如此,嬴政還親自到前線去視察過王翦駐地,可見這60萬秦軍對嬴政的重要性。

幸虧王翦有先見之明,用表面上的“貪婪”,換回嬴政的信任

王翦善於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當時廉頗被趙括代替,就是因為趙王聽信了讒言。王翦的行為,讓嬴政認為他只是個貪圖享樂的人,也減少了大戰期間君臣猜忌的風險。

等到對楚作戰的時候,嬴政果然是全力支援,並未從中掣肘,即便王翦對楚國對陣許久一直沒有出擊,嬴政也沒有催促,保證了對楚作戰最後的勝利。

王翦最厲害的不是滅國大戰,而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安享晚年

嬴政統一六國後自稱秦始皇,東巡至琅琊時刻石記功,王翦名列榜首,被秦始皇封為武城侯。王翦卻選擇了急流勇退,遠離朝政,靠著之前伸手要的良田豪宅,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安度晚年。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文章